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政治实践与公共空间《外行看热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1:34
  • 44

非专业读者,只挑了觉得能读明白以及自己感兴趣的章节阅读,分别是:

【第一章】极权主义与西方现代性

知识普及章节,内容浅显易懂。以希特勒***为例,阐述何为极权主义,blahblah。对照本章节中对希特勒极权***的描述,抨击中国是极权***未免也太夸张了,至少我们口头上还是站在普世价值这方的。

【第二章】政治思辨的取向

这章粉精彩啊,其中有两点让我当时看得很鸡冻。

1)对传统哲学的批判。

哲学传统的束缚在于,“哲学思辨总是在寻究最后或最终的原理作为了解与解释现象世界之基础。”这种终极原理在柏拉图那里是抽象与普遍之理念,在中古世纪产生了上帝,在近代则有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尼采的“权力意志”,这有点像物理学家在寻找构成这个世界的最基本单位,如果哲学与物理的确相通的话,阿伦特的观点在物理学里的表述则为: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并不存在。

OMG,科学到最后果然只能回归神学麽?

2)对实在与表象二元论的批判。

印象里把实在与表象弄得最纠结的就是双鱼座的叔本华(其他的我也不认识),双鱼座啊双鱼座,为啥总是这么多愁善感捏。针对前人在实在与表象间多持的二元论调,阿伦特从日常生活的经验提出表象即实在,多么有魄力的女人啊,绝对的化繁为简,将形而上的哲学拉回实践生活中。

【第六章】政治与道德之间的纠葛

这章的精彩处在于句句可与现实社会相对比,言无所向,却意有所指,真个辛苦蔡老师了。文中以法国大革命为例,“说明公共美德一旦混淆了私人内在的美德,就很容易走向美德的扭曲,以至于造成政治的暴虐。”简直就可视作文化革命的翻版。

在阿伦特看来,悲悯作为一种私人情感,“其真实性在于体认的独特性,它无法被通则化或普遍化”,而这种情感一旦被利用在政治领域,成为公共空间的一部分,则很容易扭曲变态,甚至“蕴含着暴力的成分。”

这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为地震灾区捐款捐到后来会互相开骂,文化革命又何以伴随着暴力。当然,这里只是多提供一种解读的方式。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