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我们奋力向前划,逆流向上的小舟,不停地倒退,进入过去。”——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的名作《了不起的盖兹比》的最后一句话,用来描述他的短篇小说《本杰明·巴顿奇事》再合适不过了。
这个返老还童的故事缘起于马克·吐温的一席话,他说人生最美好的部分出现在生命之始,而最糟糕的部分在晚年,是为憾事。于是菲兹杰拉德决定“在完全日常的世界里,在一个男人身上尝试该项试验,刚好对此想法进行一次公正的评判。”刚出生时,本杰明·巴顿就拥有一张七十岁的脸,甚至“眼中深藏着疑虑”。恐惧、荒诞、惶恐是人们对这位异类的最初反应。由此出发,故事以本杰明·巴顿在不同年龄段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为线索展开:被耶鲁大学退学、与希尔迪加堕入情网、愈发年轻后又对她失去兴趣、入读哈佛大学成为橄榄球队主力、后来却变成“脸上挂着一丝忧伤的小男孩”……如同一个“反成长”故事不断逆流而上,在故事结尾,“所有这些都像虚幻的梦一样从他心中消失了,好像这些事从来就没有发生过。(……)然后是一片漆黑”。
《本杰明·巴顿奇事》最初收录于《爵士年代故事集》中的“幻想”(Fantasies)类下,照菲兹杰拉德的说法,是以“第二种风格”(second manner)写的——一种比较随兴肆意、天马行空的方式。《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同属此类,菲兹杰拉德称写作此文“纯属自娱自乐。”
假如说《本杰明·巴顿奇事》玩的是时间和身份的魔法,《一颗像里茨饭店那么大的钻石》关注的是财富,是人们对于财富那近乎宗教般的膜拜:“在海地斯城流行的那种纯朴的虔敬,是以对财富的真诚崇拜和尊敬为第一信条的。”当约翰受同学珀西之邀,来到那个地图上没有的梦想世界后,他才逐渐了解财富背后的秘密:谋杀、欺骗、奴役、监禁……童话逐渐嬗变为一场惊心动魄的历险故事,一如“每个人的青春都是一场梦,一种化学的发疯形式。”
“爵士年代”是菲兹杰拉德创造的词,约指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到大萧条开始前的那段岁月。在那段时光中,人们热爱财富,崇尚享乐,渴望奇迹和幻想。阅读这两个幻想曲般的短篇,就如同面对菲兹杰拉德在《了不起的盖兹比》中描述的新大陆:“在那昙花一现的神妙瞬间,人们面对这个新大陆一定会屏息惊异,不由自主地陷入他既不理解也不企求的美学沉思中……”
http://btr.blogbus.com/logs/36687741.html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31:3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06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