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四年前突然在《新京报》上看到余华的专访上说自己最新的长篇小说《兄弟》就要出版时心里的激动,毕竟,对于当时的我而言,等待的时间实在是太长了。
虽然早早买了余华全集在家里,但还是已经忘了他多久没有长篇问世了,甚至《活着》那三部也只能称之为小长篇吧,十万字左右;而这一部却是不折不扣的长篇,40万字呢。报纸上说整整十年了,上一部是95年的《许三观卖血记》,正好十年。
不过我第一次看余华可没有那么早,95年我才刚上高一,那个时候我才看《围城》,那些早已成为经典的经典才是我那时候寻觅的对象。大概是高二下学期吧,一个偶然的机会,在家乡一个叫做“书刊世界”的小店里淘到了一本名为《无歌的憩园》的小说集,是当时所谓“先锋”和“新写实”小说的集大成者,记有马原、格非、池莉等一干我当时还不甚了解的十四家吧。读完之后,颇有一种小说还可以这样写的感觉,然后大块朵颐。而且那本书里最爱的四篇小说,也让我在后来的一段长时间里喜欢上了这四位作家,并且都买了他们的文集作为永远的收藏:方方的《风景》,苏童的《妻妾成群》,刘震云的《塔铺》,当然了,还有余华。
那个中篇是我看的第一篇余华的作品,名为《现实一种》,当时完全被那种生活的残酷和暴力震撼了,甚至心里有些恐惧,不敢再想。但那种恣意的文字以及淋漓的***却让我难以忘记。后来就找了《鲜血梅花》等一系列余华的小说来看,直到刚上大学时看到了《活着》,也见到了余华。
那是大一,冬天,在海淀图书城,国林风。
一旁还有现在如日中天的莫言。其实莫言也很不错,但不知道为什么当时就是去找他的人很少,而更多的拥在当日就以《活着》如日中天的余华身边。我趁机先让莫言在我买的《红树林》上题了字,然后拿着《活着》排在了余华的桌前。
余华比我想象中的要更多书卷气一些,也不怎么爱说话;或许是这种签名售书的场合使然吧。但无论如何,能见到自己中学时就很喜欢的作家,毕竟是一件很激动的事情;虽然说等到真正面对他的时候,倒没什么感觉了。
余华在我的书上题了自己的名字。我说想要您对一个一直喜欢您的学生写一句话,他想了想,写了四个字:好好活着。
我很喜欢这本书,也一直把它放在我的床头。遗憾的是,大三的时候,却不知道被谁给偷去了,让我痛心不已。说实在的,我在整个大学四年也就丢了这一本书,但恰恰是我最爱的一本。
然后后来又买了《在细雨中呼喊》和《许三观卖血记》来看,都很喜欢。但不知道为什么后来就再也见不到余华的长篇问世了。反倒是写了不少的散文、随笔甚至音乐电影的评论笔记,也还不错,但总是期待他的小说,文集倒是买了一套收藏,单行本也各买了一册的,等于是两套了。
总算等到他的新作就要问世了。余华说自己这部长篇和从前有很大不同,因为从语言和文字上是回归了古典和传统,据他自己说是向狄更斯致敬,回归到叙述和描写这个最基本的东西上来,而不像从前那样只在形式和对话上下功夫了。其实小说的最高境界也许正在于在叙述和描写上精益求精,在语言和心理上寻求突破,从现代回归传统。在我心里,英国的狄更斯和法国的大仲马是两个永远的丰碑,尽管余华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才是真正的颠峰,并把这种叙述方式称为“强度叙述”。
一个月之后,终于拿到余华书的时候,才发现居然只有上册?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几年前Quentin Taruntino发行《杀死比尔》时的景象。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噱头,给人在读完上部时留下一个期待和念想,也许能起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不得不说,《兄弟》不同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其他余华小说的最大地方,就是它的更加好读,这完全体现在读完这本书所需要的时间上。余华在这里增加了叙事的铺陈和连贯,让简单的故事情节在不厌其烦的叙述中不知不觉地拉长;然而毕竟是简单的,所以一般人应该用不了一个上午就能读完了。
我只用了一个晚上和一个早上坐公车的时间就完成了这次阅读经历。尽管这绝对不是一本完美的小说,但这次毫无障碍的阅读却是近年来所仅见。也就是说,在过去几年的小说阅读中,多数时间是要和作者赛跑甚至作战的,因为他们过于个人化的宣泄和形式化的实验颠覆了原有的小说文本,有时几无***可言;而余华此次对传统叙事的全面回归,让人重新看到了小说的源流。
不过余华还是余华,就算他在一开始用了那么长的时间来描写李光头在厕所里偷看六个女人的屁股被抓,最后又回到这件事情当中,绕了一个天大的圈子;就算他在小说中破天荒地刻画了一个具有完美人格的宋凡平,也破天荒地在上册结束的时候给了大家一个较为温暖的伏笔;他还是余华,冷漠和残酷仍旧是他最擅长的笔调,文革的灾难再次在我们面前重现,一如自己的《活着》,或者张炜的《古船》。在这一点上,余华是没有任何突破的,在苦难中甜舐伤口和在残酷中吞咽眼泪,这是余华的本来面目。
不能说强度叙事的回归是一种退步抑或怀旧,因为我从来就不觉得在小说创作中古典式和现代派有高下之分,更何况公认的小说大师多半都是坚守着叙事拉动情节的古典大师。我觉得余华在这里也许只是找到了一种更加流畅和顺手的表达方式而已,无所谓进步或是倒退;当然,《兄弟》的下部,不在以上评论之列。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30: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05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