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政道《从风口浪尖到“仇和现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30:04
  • 68

从风口浪尖到“仇和现象”

范典/文

仇和,一位向以“铁腕”风格施政的改革之家,近年来屡遭媒体与大众的褒贬之辞,这其中当然有直接利益及理论批判上的对峙,但在熟知仇和的人心目当中,他虽雷厉风行、大刀阔斧治理所辖区域,看似不近人情,甚至多次踩踏“红线”,却是一位“思想解放”、“锐意进取”和“目标坚定”的人物。

在制度化背景下的政坛,能以个性化手段治理所辖区域,难免不被人戴上“酷吏”、“最受争议”之类的名号,引用仇和自己的话说:“他们(指媒体)表面上在写我,实际上在写中国,我只是他们借以透视中国改革和命运的一个象征,一个符号。所以,我的形象就不可能不符号化,一个符号化的形象难免会失真。”这本由新华社记者包永辉、徐寿松历时两年多、采写时间准备长达十年的《仇和十年》,便是基于“还原”这位市委书记的真实、全面、立体的形象而写就。

从治理一个几近“瘫痪”的江苏小县城沭阳始,仇和便在权属范围内展开了施政、布道的“拳脚”之功,在几任治理官黯然退场后,他推翻了“温吞水”般的改革之道,汲取西方经营理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对症下“猛药”,以一种“压缩饼干”的发展方式跳脱开传统治理之道。先从这座小县城的“硬件”开刀,从环境、纪律、道路等方面集中整治,超前整修,将个人制定的目标蓝图分层施压于县、镇、乡、村各分管部门,且身体力行领头在前。当然,绝大多数人的思维仍局限于传统体制不能自解,民众在不明就里的情况下意见一边倒,而分管部门与民众情绪不能调和之下,就对这种“另类”施政手法集体产生了质疑。一个地方“七品官”,面对法制法规欠健全、素质低下的当地民情实况,如果最终屈服于群起抗议或蛮横极端行为,那么他的政治生涯也因此止步不前。位置越低,其实越能检验当官者的实干能力,作为当时才刚从美国留洋归来的仇和来说,理论知识丰厚,思维能力超绝非凡,但这并不能使民众信服,为推翻县志古人留下的贬义评价,他提出“***建设”,“即端正官风、引导民风、净化乡风、树立县风”,亲自带四套班子铲雪、清垃圾、修马路。从他身上可以看到为官者不仅要脑子灵活,更要手脚勤快、身体力行。

正是这样一位“铁腕”人物,使沭阳这个拖江苏经济后腿的小县城在短时期内城市建设突飞猛进,可能很多建设实施的超前化确实一下子令人费解,却在几年之后附属产业的快速跟进而对位、配套,不得不让人佩服仇和的先见之明。种杨树致富、宿迁医教改制也曾引起质疑、风波,但却在实践绩效中得到了平息。市场化经济思路引发了新一轮争议,却激活了很多死气沉沉的所谓“吃国家饭”的企业单位。敢于捅“马蜂窝”的冒险作法再一次印证了这位改革家的胆识和眼光。

本书站在一种客观公正的角度对仇和进行了完整而立体的记录,追踪他在江苏执政期间的人与事作了系统、细致的调查和采访,从一次次改革实践的现象中去揭示这位市委书记的为人、为政、为民的作为,看似不加任何评论却处处彰显其个人魅力,让民众自己作出评判。虽然仇和现在调任云南,却再一次接受了新的考验,江苏宿迁的变革及新任官员同样经受着考验。老百姓需要的不是个别清官,而是一种政治民主的现象,仇和之所以被他们理解,正是因为他为民着想,以民之利益为先,为官不是虚设,而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集权所在。

仇和不是圣人,当然有他的烦恼之处,书中例举了2000年沭阳条河村干部将一农民乱棍打死的恶性事件,当时距他当选宿迁市代市长仅半年之遥,新华分社记者的无情报导及死者家属的强硬态度横亘于其中,如果冥冥中没有贵人相助,仇和的政治生涯很难不被落井下石,这些事实的引述使得仇和这一人物形象更显饱满,他不是神不是圣,当然也有烦恼所在。

书中以洋洋洒洒十二篇章,回顾了仇和十年改革之路,并引用了当地大鼓词、打油诗、谚语、俗语等使文字透出民风、喜气,不仅使报告文学的趣味性有所提升,且更加贴合了时代气息。数据、实例等穿插,更起到让人物几近无言而大音希声的效果。

据了解,本书在“09年北京订书会”成为最大亮点,也许正是这本剖析一位治理欠发达区域的市委书记的从政历程的书,让中国重新开始审视改革之道,而一度成为“最受争议的市委书记”之称的仇和,也正在被一次次复制、推广,最终成为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现象存在。

——已载于《出版广角》

书名:《政道:仇和十年》

作者:包永辉 徐寿松

出版:浙江人民出版社

版次:2009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定价:35.00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