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万里无云《跨越千年的精神之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9:48
  • 51

高高的庙堂,士大夫谈玄说佛;遥远的乡野,老百姓求神拜佛。悠悠千年,佛教流转而不坠,依然在我们的日常中鲜活地存在着。文化学术的,民间信仰的;神圣的,娱乐的;佛教在各个层面影响着我们,难分难解,人们也各取所需,为己所用。佛教进入中国后,历经千年,最终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民族文化的传统因此而更加丰富深厚。佛教早已成为中国人“日用而不知”的内在精神的有机组成部分。

玄奘,则是佛教中国化过程中一个极其重要的人物。

唐三藏西域求法,唐僧师徒西天取经;一样的事情,不一样的表述,在中国,玄奘对于各个层次的人都是耳熟能详的人物。玄奘历时17年,以一人之力,西行万里,求法问佛。一千三百年之后,《万里无云》的作者书云重走玄奘西行路:以大雁塔为起点,经新疆,中亚,巴基斯坦,印度,沿途访古探幽,不避艰险;勇气毅力,令人叹服。路途上所遇到的是不同的面孔和不同的民族,以及不同的信仰和风俗,而玄奘成了作者与各种人沟通的媒介和交流的话题。一千多年前的一个僧人,把一千多年后不同的人联系在了一起。沿途的古老土地上曾经辉煌一时的庙塔造像壁画,大多烟消云散;流沙的侵蚀,战乱的洗劫,留给今天的惟有断壁残垣和文明的碎片。无数次的毁灭,无数次的迁徙,那些土地上的人群不知换了多少茬。同一片土地上,今天生活的人们与那些创造奇迹的先民也许根本就毫无关系,传承早已斩断,沧海桑田的变换足以让人感叹。正像佛祖所说,一切不过是“梦幻泡影”。 在书中,作者的所见所闻与玄奘的所见所闻结合在一起,相互碰撞,就有了诸多的所思所悟。本书的名字“万里无云”即出自佛教偈词:自性如湖水,清澈明了;入定如晴空,万里无云。由此可见作者的立意和感受。

在南亚,玄奘同样声名显赫,人们对他的了解甚至超过中国人。书云在旅途中了解到玄奘的《大唐西域记》如何帮助印度重建了古代的历史,她也吃惊地发现玄奘在印度人心目中的地位是如此之高。19世纪英国殖民官员、印度考古局局长康宁汉姆说 “我们无论怎样夸大玄奘的重要性都不为过。中世纪印度的历史漆黑一片,他是惟一的亮光。”当年的玄奘,以他雍容的气度与对佛法渊博的学识和精深的理解,轰动了印度的佛教界,今天,他依然魅力不减,在印度人民心中拥有崇高的地位。在印度各地,从普通百姓到教授学者,谈到玄奘,无不流露出感激和景仰之情。在印度国家博物馆,一位印度学者对作者亲口说:“对于玄奘大师,我们充满感激。在古今所有的中国人中,惟有他了解印度,从地理上,精神上,还有灵魂上。你几乎可以说,他是我们的一员,但又不仅如此——他给我们带来了另外一个世界,一种新的精神食粮。”

书中还穿插了很多作者自己的回忆:她的信佛的虔诚的姥姥,因经历十年文革而思想发生逆转的父亲,以及其他她所亲身经历的历史。作者竭力使这些内容与书的主题关联上,这似乎使读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但多少有些枝蔓横生的杂乱之感。也许,作者想以此向我们袒露那些年代留给她的思想烙印,以及内心诸多的困惑。可以说,一代中国人对包括佛教在内的传统文化的认识是片面和肤浅的,然而传统文化与我们终究血脉相连。我们的思维习惯,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与这些传承不绝的文化有着隐秘而不可分割的关系。作者对佛教同情了解的态度,折射出历史的演变轨迹和一带中国人的思想历程。

佛教之于中国,从一开始的被排斥,到最终被认可和接受,绝对是一个不同文化相互融合的完美范例,对于正向现代社会迈进的中国,这是一个值得思考和研究的文化现象。不同的观念和伦理可能差异很大,甚至截然相反,在一个社会中不言而喻、等于常识的事情,到另一个社会,则可能觉得匪夷所思,或者是大逆不道。然而,好的终归要被吸取,不好的也要被逐渐扬弃。前人奔走呼号流血牺牲争取的东西,在当时是极宝贵的,也是极骇人的,然而几代十几代之后,人们已视为当然,或者如空气一样,须臾不离而不觉其存在了。在这过程中,的确需要足够的耐心和包容一切的胸怀。一百多年来的中国,传统与现代、中学与西学,种种纠葛纷纷扰扰;但是,优秀的文化成果是人类共同的财富,文化上的水***融是不可阻挡的趋势。玄奘的经历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让我们有了一个很好的参照,为我们今天更好地引进吸取外来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玄奘,是西游的玄奘,大雁塔下的玄奘。玄奘一生,取经,译经,弘法,传道,对中国佛教发展贡献之大,无人能比;他为真理舍身求法一往无前百折不挠的精神,更足以为后人之楷模。通过阅读《万里无云》,我们与作者一道,重走玄奘求法之路,进行一次精神之旅,感受玄奘的艰辛执著,体味佛法的智慧超脱,并重新审视我们的灵魂和肉体,进而领悟生命存在的意义。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