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北大之精神《百年北大的精神实录》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9:42
  • 63

2008年,北京大学迎来了她110周岁的生日,这个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与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的学校,饱经沧桑而青春依旧,精神的魅力一如既往。

《北大之精神》可谓一部北大精神的实录。它以蔡元培《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开篇,选取了包括严复、鲁迅、马寅初、胡适等诸多先贤关于北大精神的经典文本,以及当代著名教授的精彩文章,加上最后所附之《钦定京师大学堂章程》,一共50篇文字,它们接续相连,就像一幅长长的书卷,徐徐展开中,尽现北大一百多年来的光荣与梦想。通过本书,读者能以最少的时间纵览北大110年的发展历程,感受北大历久弥新的思想与精神之魂。

北大精神是丰富的、多层面的,很难用一两句话作准确全面地概括。人们对北大精神的理解也各不相同。奠定北大精神之魂并造就北大辉煌的是蔡元培,他在《任北京大学校长之就职演说》中“以三事为诸君告”:抱定宗旨,砥砺德行,敬爱师友。砥砺德行与敬爱师友自不待言,抱定宗旨即抱定研究学问之宗旨。蔡元培对学生“抱定宗旨”的期望没有落空。时至今日,北大校园学术气氛之浓厚在国内高校中罕有其匹,学生毕业后走向研究学问之路的也非常多;北大学子爱思考,喜欢坐而论道,对“无用”之学特别感兴趣,比较理想主义,有“明其道不计其功”的意味。梁启超在《莅北京大学欢迎会演说辞》中对于北大学生的期望则不同于蔡元培:服从,朴素,静穆。梁启超在戊戌变法时期对于京师大学堂的创立有直接贡献,可以说与北大很有渊源了。他的三点期望中第一条“服从”,看来是落空了。北大学生一向以自由无拘著称,对权威和官员也素来报以怀疑的态度,有时甚至有些“不敬”,所以要他们去“服从”是不可想象的。第二点“朴素”算得上是北大学生的特点,因为比较关注“学问”和“大事”,对物质生活倒不很在意,但在学习和思考上肯下苦功,比较勤奋,没有贵族气。第三点“静穆”不好说,因为虽然北大学生中确有不少一心向学、刚毅木讷而当得起“静穆”两个字的,但张扬不羁、爱发议论的北大学子形象似乎更深入人心。

书中还选了蔡元培另一篇文章——《〈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其中有“思想自由”和“兼容并收”之语,是蔡元培的名言“思想自由,兼容并包”较早的表述,是公认的北大精神。周作人在《北大的支路》中说:“北大该走他自己的路,去做人家所不做的而不做人家所做的事。北大的学风宁可迂阔一点,不要太漂亮,太聪明。”他所说的就是思想、行为的独立、自由。民主与科学也被很多人看做是北大的精神和传统,但如果用来概括北大校园的风气和北大学生的特点,自然是独立自由比民主科学更切实一些。马寅初认为北大精神即牺牲精神,从历史上看,这一点也很突出。如果要给“北大”加一个修饰词,那么,“青春的北大”这个称呼是很好的,因为抱有理想主义、思想活跃、激情澎湃并不计利害敢于赴死的一向以青年人居多,而北大就是有着这样的品格特点:理想主义、牺牲精神、独立自由等。蒋梦麟总结的北大精神是:大度包容,思想自由。但他同时指出:“我们有了这两种的特点,因此而产生两种缺点。能容则择宽而纪律驰;思想自由,则个性发达而群治驰。”蒋梦麟指出的缺点至今没有根本的改变,这是传统的力量。但正所谓一枚硬币的两面,优点和缺点永远互为依存,很难留此舍彼,北大的特点(也即特色)就是上述优点和缺点的交融,任彦申在《我观北大清华》中对此有传神的描写和独到的分析。

谢冕在《永远的校园》中则用诗一样的语言表达了自己对于北大的感情和对北大精神的理解。“未名湖秀丽的波光与长鸣的钟声、民主广场上悲壮的呐喊,混成了一代人又一代人的校园记忆。一种眼前的柔美与历史的雄健的合成;一种朝朝夕夕的弦颂之声与岁岁年年的奋斗呐喊的合成;一种勤奋的充实自身与热情的参与意识的合成;这校园的魅力多半产生于上述那些复合丰富的精神气质的合成。”谢冕的文章很美,饱含着对燕园深深的眷恋,这也是很多北大人共有的感情,这种感情即缘于北大作为“思想的圣地”所具有的“精神的魅力”。

北大的特色对于北大的管理者来说是个很大的挑战。王义遒《闲话“北大特色”》中说得好,“一个人要是没有一点个性,棱角磨光,大概是难以有所作为的;一个人要是把个性发挥得淋漓尽致,大概也成不了大事。北大的驾驭者好像在走钢索,要制御平衡,既使北大保持自己的特色,又不致这特色过于膨胀。这样,北大才能顶天立地,永往直前。”

北大精神不仅仅属于北大,它也属于百年中国。《北大之精神》让我们了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演进的曲折历程,感知一代代优秀知识分子的探索、呐喊和战斗。阅读书中那些或激情张扬,或理性思辨;或轻灵活泼,或厚重深刻的文字,无异于接受一次思想与精神的洗礼。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