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中国土地制度史《中国土地制度历史》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9:33
  • 65

经济制度和经济行为有高度的连续性,很少有“改朝换代”的情形。

1、土地所有制

除了先秦、北魏--中唐的300年为公有土地制度外,其余各历史时期土地均为私有制。均田制之所有不能持久,原因在于:

1)耕地面积不及人口增速,人均面积减少,造成人力巨大浪费;

2)变相私有土地(永业田、赐田)的扩大;

3)战乱;

2、公田在历代的比例

各朝都有屯田、赐田、学田、职田、皇庄等,以国初公田比例最高(洪武时占总耕地面积的1/7)

3、历代耕地面积(百万倾)

西汉时506;逐步上升,到明初为522;乾隆为989;民国1143;

4、历代人口数(百万)

平均人口年均增幅为1%; 西汉59;西晋19;盛唐52;从宋开始,战乱期减少,北宋121;明初60;万历200;清初80;***年426;

5、人均耕地面积

北宋之前大体保持10亩,北宋后螺旋式下降,至清朝为2.9亩;

6、土地分配

1)赋税的累退性促使土地集中,田赋并不高(10%),但人头税过重的结构,使得普通业主投献土地给无需缴纳人丁税的特权阶级,唐以后逐渐改进,清摊丁入亩和严格控制特权,改善了土地分配结构;

2)商业发达(资金流向购买土地)和人口增加使得土地需求急剧增大,使得土地分配趋向于小业主,大地主很少 (人口压力);

无地贫民的比例:北宋40%,明朝30%,民国19%;

7、农业经营方式:

历史上从农奴制经营逐步转向为出租式,租金为50%的年收益;

租金模式从定额制----分益制----定额制(清)

人口增长是土地模式变动的最重要原因,人口压力下,土地日益平均化,很少大地主,但同时由于人均耕地的螺旋式下降,无论是自耕农还是小业主,社会整体趋于贫困化。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