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迈耶贝尔《贝克尔的倾向性传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6:23
  • 52

1864年,贾科莫•迈耶贝尔辞世时,立下遗嘱,封存所有作品,连带手稿、笔记、日记、书信。直到近百年之后,1952年,海因茨•贝克尔才在作曲家孙子的许可下,进入迈耶贝尔档案,进行研究。为此,《格罗夫音乐家辞典》的迈耶贝尔词条还专门提了一笔贝克尔的功绩。他也是这本薄薄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迈耶贝尔》的作者。

这个信息对我们脑子里迈耶贝尔的陈腐形象——以大歌剧在十九世纪辉煌一时、备受赞誉的音乐名人——多少是个意外。传记是这样解释迈耶贝尔的动机:其犹太身份、德法情结使他备感身处漩涡中心,故此十分谦虚低调,谨慎小心,尽力回避抛头露面。

不过,这在1831年《恶魔罗勃》首演后,对于迈耶贝尔来说是个奢望。1842年海涅给迈耶贝尔的信中说道:“十年以来,音乐史始终以您的名字为中心。”同期,瓦格纳写道:“迈耶贝尔书写了世界历史、心灵和感受的历史。”这些话在当时极为自然,出自肺腑,反而更凸显出迈耶贝尔在十九世纪尾声和二十世纪备受冷落的窘境。

于是,阅读这本《迈耶贝尔》,最大的刺激点就在于,长达约半个世纪的迈耶贝尔狂热是如何形成?而他迅速被人遗弃,此书能提供何种音乐、社会和历史方面的解释?

贝克尔在第一层面上拿出了很多饶有兴味的材料:迈耶贝尔的犹太身世(他是他那个家族第一个把迈耶和贝尔连起来做姓氏的);他在赋格理论大家福格勒神甫指导下,和韦伯同学,相互促进提携;他游历意大利和法国,将欧洲最优秀的歌剧创作观念融会贯通,先在意大利小试牛刀后,天作之合,至巴黎邂逅毕生的合作者欧仁•斯克里布,开创法国大歌剧的盛世。

法国大歌剧通常给人的印象是宏伟豪华的布景、争奇斗艳的芭蕾、近乎奇巧淫计的机关。不过,贝克尔几乎没有着墨于此,而是花了不少篇幅介绍迈耶贝尔几部代表作中的音乐特色,尤其是迈耶贝尔煞费苦心,如何让音乐和戏剧场景紧密结合,体现舞台效果,属于戏剧感觉一流的作曲家。这些章节足以勾起乐迷的好奇,要一览迈耶贝尔大歌剧的奇境(可惜市面上除了《胡格诺教徒》之外,迈耶贝尔其他的足本歌剧唱片和DVD难觅)。

但在第二层面上,贝克尔的小册子令人失望。也许这并非一本小册子所能容纳,但贝克尔提供的线索未免过于单薄,他简单归咎于两条:普法战争和第一次世界大战,导致法国人对德国的仇视,殃及迈耶贝尔,以及德国在纳粹掌权后的“去犹太化”,令作曲家失去了两个祖国。

另外,难以让人满意的是贝克尔的倾向性立场。迈耶贝尔的巨大成功和名望并不能掩盖同时期诸多大家对他的抨击,在贝克尔的描述中,这些批评要么出于偏见谬误,要么居心不良,甚至是种族歧视,比如门德尔松是为了职场竞争、海涅纯粹是人格问题、舒曼是糊涂(一个没有写过一部像样歌剧、毫无戏剧感觉的作曲家居然对《胡格诺教徒》大加鞭挞,糟糕的是,后来舒曼的文字还被纳粹利用),至于瓦格纳,那就更不用提了,恩将仇报的小人!迈耶贝尔对这些攻讦向来不做任何回应,相反还以怨报德,对其他人的优秀之作不吝赞美之词,晚景凄凉的海涅多次得到迈耶贝尔的救助,资助举荐同侪(“不仅有海涅和瓦格纳,还有其他不计其数的音乐家、记者、作家和他周边的人得到过迈耶贝尔一次性、定期甚至是终生财政支持”)。这些事实如果都经过考证,自然值得信赖,但如此集中在一起,难免令人怀疑作者的倾向。也许,贝克尔获得迈耶贝尔家族的特别青睐,并非偶然。

这套由严宝瑜、高中甫、余志刚三位音乐翻译界的老前辈挂帅的罗沃尔特音乐家传记丛书,在音乐术语和技术性描述的翻译上,还是不能过关,未免有点让人惊讶。《迈耶贝尔》这类粗疏不少,令人遗憾。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