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小團圓《爱的百转千回》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6:13
  • 65

爱的百转千回

——读《小团圆》

1/我特意很慢很慢地读《小团圆》。——十多年前,我还刚读大学时,读那套安徽版的张爱玲文集,读得多么飞快啊。那时候颜纯钧老师上小说导读课,选了《封锁》。我坐在上铺的暗蓝绿床帘里写评论,那几乎是我头一回写评论。也写仿张爱玲的比喻的小说,写得幼稚极了。兴高采烈登在系里的刊物上。是的。我得承认我是无数让祖师奶奶“开了聪明”的文艺女青年里的一个,也和这些女孩子中的绝大部分一样,没什么出息。也许还没学好,倒学了坏。——大学毕业后,这套张爱玲不知去向。我一向不会收拾东西,读过的书丢了不心疼,想着有别人读。断断续续读“出土”的一些小作品,书信。零散单薄得更增怅惘。好容易拿到一本这样厚的《小团圆》,有悲喜交集之感。这样的作者与读者的关系如何解释呢?她于我有恩,我于她有爱。——肉麻得可怕吧?自从有了孩子后,很少有心力能看书到深夜。前天看到很迟,看到九莉爱上之雍,不是替她,替张爱玲,简直就是自己着急,难受,作茧自缚,困兽犹斗。想哭而哭不出来,做了一夜恶梦。

2/张爱玲在给宋淇的书信里说,这本书要写的是“一个热情故事”,写“爱情的百转千回,到一切都幻灭了之后还有点什么在。”这种热情是飞蛾扑火式的热情。她冷得太久,见到一点光一点热,能照亮自己煨暖自己,就全身心地投奔。她有一篇早期的散文,题名就叫《爱》:“于无涯际的时间的荒野,没有早一步,也没有迟一步,就这样遇到了。”这是天真浪漫的少女想像,因为总在情节细节上显得世故老练,让人忘了她其实最天真最实诚。这段爱情故事,写得远远超出了一个通俗小说的水准,甚至于超出了《倾城之恋》——因为是在一个没有爱情立足的地方写出一个爱情的肯定式。时间,地点,形势,人,关系,没有一项对头,没有一项是“好的”,而“她觉得过了童年就没有这样平安过。时间变得悠长,无穷无尽,是个金色的沙漠,浩浩荡荡一无所有,只有嘹亮的音乐,过去未来重门洞开,永生大概只能是这样。这一段时间与生命里无论什么别的事都不一样,因此与任何别的事都不相干。”

一边是她对历史,对世界有这样一种冷眼旁观里来的绝对虚无,一边又这样把爱情这样地放大与隔绝。这自然是一个悲剧。但她对她的爱情不反省。她只是去做一个称职的艺术家:老老实实写每一阶段的感受,一个个字都像是经过良心称过。在文字上,她有严格的道德感。她不用一个之前之后的标准来评判此时此地的感受,这些感受是她未受污染的“记忆”,是她的天赋,也是她的痛苦。她对胡兰成的爱,不是超越性的爱,也不是无是非的爱,只是幼稚的爱——幼稚的爱比方孩子对母亲的爱,是没有大千世界的重重关系的,只要温暖,理解和安全感。而片刻的温暖,理解与安全感,又“成全”了她,被她放大为全时全空的爱。

写幼稚的爱写得不通俗,不在于张爱玲的文字好,比喻好。而在于她尽心尽力地“真”,或者说,她不肯或不会“做作”。一个“红了脸低下头”去,马上跟来一句反省:“是真的还是在演戏?”白流苏是擅长“低头”的,而张爱玲不擅长调情。她不调情,直白地近于粗鄙地写幽会,这些混合在爱情里的她的尊严与笨拙,与内心里热烈的浪漫,汹涌的软弱,成为一个“参差的”对照。如果一个喜欢她的读者,是要心疼她的。

也因此,当这个爱被否定掉的时候,带来的不只是从一个幼稚阶段的成长。而是一下子就枯萎了,老去了。对于她,爱不是一个技艺,可以磨练成熟,而是一颗真心,捧出来,一历劫,就成灰。她把这个爱的幻灭写得历历在目。每一个细节和情节都惨痛。她识破了他的爱,也目睹了自己的爱的破败。也照样都是感受,没有反省和分析。永恒的金色一下子就只是镀的薄金,斑驳剥落。她似乎也说不出来他到底坏在哪里,只有“憎笑”。胡兰成说:“你能这样痛苦也是好的。”对于他来说,生存是绝对的,其它一应虚无,都可以是“好的”,而对她来说,感受是绝对的,她凭着自己的一缕不绝的感受在人世间摸索,痛到骨子里了,就写出来。而就像她写肯定式,有她自己的高度一样。她的否定式也有她的高度——因为她还是硬气地不借外在的标准,孤凭一心,只求心证。她是一个这样绝对的个人主义者。

3/一个个人主义者也是可以立足的,如果自私,一个现成的例子就是胡兰成。张爱玲的个人主义帐目分明,她最怕欠别人的,把欠别人的牢记在心,要还给母亲的钱,要还给胡兰成的钱,仿佛不如此割肉剔骨地把欠的都还清,她没法干干净净地做回她“一个人”。

《小团圆》的前半本头绪纷纭,是《烬余录》加《私语》的扩大版。她说:“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爬满了虱子。”这半本书就写一种爬满虱子的恐怖感。在一个曾经辉煌的家族里,经历着物质与情感双重匮乏的折磨成长。只有精神是不匮乏的,一直还有书看,有书读。《小团圆》里常提到某个小说或某个电影,作为参照,在文字的世界里,她一向自如,包括生活中最不自如的地方也能自如地表达。但在生活中,也是她的性格才有这个故事。在《小团圆》里,有一种弥漫着的荒谬与茫然。这种荒谬与茫然的结果是她更麻木,更直白地去描写。她从来没有见过她身边的人,她的长辈,更自然,更充裕,更温暖地处理这些事情,她在一个变态世界里成长,就像《金锁记》,而她没有被枷角劈死,只是努力逃脱,并一直处在逃不脱的阴影之中。

如果……如果不是香港打战她得回到上海呢?照她那样拼了命读书,她多半考上了奖学金去牛津,又或者抗战后她不那样自暴自弃地消沉,很快回香港去继续学业,事情是不是还会不一样?但她生性不是这样振奋的人,她属于一个沉落下去的家族,时代。《小团圆》的开头和结尾呼应得很生硬,定的是一个“惨淡”的等待的调子。她在等待一次大考,而等来的是战争,爱情,幻灭。这一切都始料未及,而“惨淡”是一个先兆,一个预言。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