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都市报》书评人 焦建 所谓常识,和经典一样,就是那些几乎每个人都会不假思索的提到,但却很少有人真的能够说得清清楚楚的东西。太多的时候人们喜欢用主义和名词讲道理,但这种缺乏理解和说明的叙述,仅仅只是言辞而已。
近些日子,有两本书试图为我们梳理这种“因为熟悉所以导致的近乎无知”。其中的一本书的作者是香港公共知识分子梁文道先生,取名为《常识》。早在200多年前美国独立战争时期,英国人潘恩写作的一本薄薄的小册子,也取名为《常识》。梁先生希望能够为我们做到的,应该也是廓清理念中的迷雾,帮助我们前行。
另外一本则也与美国有关,它的名字叫做《这才是美国》。如果说,梁文道先生的《常识》是为了激励中国人生发出原本没有的“可欲”理念的话,那么,斯特劳女士的这本书,则为的是要帮助美国人重温他们的建国理念,那些他们原本已有,但是已经一度被人遗忘的东西。有时候,我们不得不开始讨论这些所谓“空疏”的理念问题,因为种种所谓“实际”的手段已经无益于解决我们所面临的困惑和现实的苦恼。此时的我们,不得不重新拾起也许已经被人遗忘的理念,来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如一个人如此,对一个国家,亦复如此。
今天的美国,看起来就不得不要再次重新讨论这些问题。因为它正在遭遇一场空前的“认同危机”,它既不能说服自己的国民,也不能够说服自己的伙伴和敌人。因为关塔那摩美军基地的虐囚丑闻,因为深陷泥潭的阿富汗伊拉克局势,美国911之后一度获得的同情已经变成了质疑甚至是憎恶。这些感觉来自美国国土内外,一个天天喊着人权自由平等的国家,怎么会犯下这种丑行?而当今日益恶化的全球经济危机,又是美国的华尔街成为了危机的诞生地。美国人所曾经引以为傲的过度宽松的自由市场经济,却成为了种种金融丑行的滋生地……
自从亨利卢斯自上个世纪喊出“美国世纪”,一旦美国遇到危机,这种观念便要受到多方的质疑。如今的美国,已经失去了“美国世纪”的辉煌么?这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因为这已经是一个多次经历危机,又多次重新复苏的生机之地。在这片土地上,有一些东西一直陪着它走过筚路褴褛,走过“光荣与梦想”,走过无数次危机。
自由。民主。平等。公正。宽容。谦逊。信仰。它们是这个“山巅之国”皇冠上的宝石,它们就是美国的常识。
和200年前潘恩的常识鼓舞了美国人民进行独立战争一样,这本能够帮助美国人民,“如何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中坚守我们的价值”。登上《华盛顿邮报》2007年十大好书排行榜的这本书,畅销似乎也证明了它所蕴含的价值。而奥巴马对其理念的多次引用,在一个急需理想的年代里,也成为了鼓舞人心的强心剂。
这是一本纯粹讲述理念的书,难以在此一一引述这些理念的具体含义。它们早就被人们讲述了无数次,但区别就在于,一个是纯粹的讲述,一个则是拥有无数次实践这些理念的深情回忆。美国人民的幸福就在于此,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里,他们还能有所坚守和回忆。过去的种种告诉他们,眼前的麻烦事,其实只不过是考验而已。因为美国也会犯错,但美国的活力就在于,它可以从这种种错误中一次又一次的走出来。
对于一个并非美国人的外国人来说,为什么要读这样的一本纯粹讨论美国价值观念的书?假如我们不相信,美国所实践的种种普世价值观是值得学习的东西,那么这本书的确没有理由让人提起。但是,假如我们还认为,自由民主平等的理念还是一些可欲的理念,那么,我们就没有必要过多的纠结与双方的种种不同,而应该从美国最值得学习的地方看起。那些书中所记载的种种经验和教训,也将能够成为我们所不可或缺的“共同的记忆”。
正是在这个基础上来说,我们很有必要问一问这样的一个问题:什么是中国的价值观?我们有没有这种清晰的价值观?假如全世界的国家都应该拥有它独特的国家价值观的话,我们希望被其他国家所认同的,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形象?在一个危险的世界里,问出并回答这些问题,的确是很有价值。
斯特劳女士为我们重温了一次美国常识。也许缺乏语境和共同的历史记忆,这种回忆并不能够引起我们太大的共鸣(这跟潘恩的那本《常识》可能的确不会引起我们太大的共鸣一样),但一旦我们能够对此有所汲取,那么,它们就将不仅仅是美国的常识而已。因为,正如凯恩斯所相信的那样,一旦以长远的视角来看待历史,那么“观念的力量”总是会战胜当时所不可一世的东西。即使你对这种力量可能依然还有怀疑,但这不妨碍它们拥有独特的价值,以及永恒的魅力。
南都在登的时候有删减,这里的是原文
http://epaper.nddaily.com/C/html/2009-03/22/content_736852.htm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25:1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401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