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灾难如何报道《比较提问和回答——以杨磊老师为例》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4:09
  • 51

刚翻开这本书的时候,第一个就是李梓新老师对杨磊老师的专访。去年我们小组采访过杨老师,现在看完了这本书,想比较一下各自的不同。便有下文。

李老师 我们小组

答案 提问 提问 答案

略 何时去的?限制? 前后方矛盾? 业务、理性和反思

编前会?人员安排? 商业周刊定位? 报道灾难成本

所见所闻?现场? 市场反应?报道作用 财经NZ,大兵团作战

住行情况? 感受和失望情绪? 失望与无助,现实

发稿? 无法回家的人 知情写生

家人联系? 救人与职业的选择 价值最大化

个人影响?观念方面 煽情看法? 丧事当喜事,白事当红事

心里如何调适? 后报道计划与禁区? 心态形态重建一周年

第一次记忆?难熬? 报道的策略? 弃小宝大

从业经历 形成机制 经验相传

资源的取得,此次开放对新闻史的影响? 第一反应? 职业意识使然

和其他媒体的合作?

总的总结,报道评价

李老师:按照时间顺序,问的很细,信息点多,更加可视化。

我们:比较感性,比较大,问题多很抽象,顺序有待改善,就如聊天。

遇到的本土化与国际化区别:

汶川部分,大部分的国内记者都会说考虑救人,老总也很支持;但是路透社、华盛顿邮报的几个境外记者就说不会救人,因为这不在职务之内。这就是一点小区别。

还有,本书的第二部分是美国一个中心的灾难报道和治疗方案,本来期待很高的。但是一看,就很难继续细看下去。不喜欢西方的叙事方式,感觉有点生硬,也读不出他们的幽默感。看来,还是更喜欢本土化。

(03.14)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