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洛丽塔董鼎山:大俗大雅《洛丽塔》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4:06
  • 71

30年前我初读《洛丽塔》,带了一阵好奇涉猎的心情:一个中年男子对12岁女孩的恋情故事,很难使严肃的文学读者把它看为艺术。我的好奇心乃是双重性的:一、一位堂堂的文学作家怎可把这样的主题作淋漓尽致的描写?二、他的写作技巧怎会精妙得令文学评论家叹为观止,捧为杰作?

《洛丽塔》当时的风行一时就是因为读者们的这类双重兴趣。内容的奇特与写作的精妙使它成为一本雅俗共赏的书。

《洛丽塔》的成功,立即把作者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升华为一位国际知名人物。在一次接受访问时,纳博科夫说:“出名的是洛丽塔,不是我。”这是他的谦虚。纳博科夫的名字不但在国际文坛上响亮,而且也成为出版界的畅销商标,1958年他在西方享受盛名时已经60岁了。我并不是说你只要写一本有关性状态的小说即可成功,可是不能否认,近百年来有多少部世界文学杰作的吸引读者都是出于不平常的理由。在过去,乔依斯的《尤利西斯》,劳伦斯的《查泰莱夫人的情人》等不都是同样的“声名狼藉”?

那么我们对纳博科夫这部小说的疑问应该取得怎样的解答呢?文学应该怎样解释它的“色情”,“淫猥”的成份?

纳博科夫自己曾作这样的谈论: “在古代欧洲,直到十八世纪,喜剧、讽刺作品、甚至一个诗人在俏皮嬉玩情绪中的出品,都故意含有***的成份。在今日,‘色情文学’此词的含意则是平庸,商业化……”纳博科夫以为真正文学艺术的描写应与简单直接的描述分得清楚。

***是人生的一部分,创造艺术家都不能忘却这个人生重要的因索。莎士比亚作品、甚至圣经中也有***的描写。庸俗作品与文学艺术品间的分界线便是:前者是露骨的,千篇—律的,陈词滥调的;后者则是寓含独创的想像力的。

纳博科夫自认《洛丽塔》是他最佳的英文原作。作家孕育小说正好像妇女孕育婴孩一样,需要怀胎期。早于上世纪30年代的柏林时期,纳博科夫已在孕育这个故事,终于1939年出版了俄文的《魅人者》。《魅人者》是《洛丽塔》的前身,是纳博科夫最后一部俄文著作,次年他就与妻儿移居美国,时年40岁。

《魅人者》含有后来杰作《洛丽塔》所有的因素:一个中年的欧洲男子;一个幼稚的女童;一个追求母亲以便得到女儿的主题。所不同者是,《魅人者》的最后被卡车撞死者是那个中年色鬼,而《洛丽塔》的丧生者是女童的母亲。《洛丽塔》1958年在美国出版时,纳博科夫在美定居不过18年。使我这类读者特别觉得惊异的,是作者描绘时对美国情景的熟悉,对美国俚语的熟悉,对50年代美国青少年情况的熟悉。不但如此,因为他来自欧洲,他的看法又有特别的新鲜感。不过撇开他的创作才能,他对这类故事情节的专注令人不得不怀疑他本人对幼小女孩是不是也含有垂涎觊觎的遐想。

其实,远在《魅人者》出版之前,纳博科夫已在他的用俄文所作的自传性小说《天资)(The Gift)中起了《洛丽塔》的苗头。下面的一段乃自英文转译过来的,“啊,我如只要有一霎儿时间,可以赶出怎么样一部小说!以实生活为根据。请想象选样的情节:一个老混蛋——仍在壮年,热切渴望人生的乐趣。他遇到一个寡妇,寡妇有个女儿,还是个女童——你知道我的意思——没有发育完全。不过她行路姿态可以挑逗得你发狂。一个纤小的女孩,非常白皙、苍白、眼下呈青色。当然她对老色鬼毫不加注意。怎么办呢?不加思索地他就娶了寡妇。好吧。他们三人一起合居。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展——诱惑,永恒的折磨,痒痒的难熬,疯狂的希望。结局——是一个失算。光阴疾驰,他老了,她发育成长——并未成为丑香肠。她行路而过,轻蔑地投你一眼;令你发烧。怎么样?你觉得这里有一个陀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剧?”

纳博科夫不但是创作天才,也是语言天才。英文不是他的母语。在国际作家中,很少有人能够如此精通另一种语言。

《洛丽塔》中所用的英文词汇令人吃惊。不过他也有采用艰涩生字的习惯,那个习惯也曾受过《纽约人》当年小说编辑凯瑟林·怀特的批评。主角亨堡·亨堡(Humbert Humbert)这个名字就滑稽得很。作者对主角的详细描写令人想到他在用艰涩生字时的细细推敲。亨堡·亨堡对发育没有完全女孩的癖好有特殊的定义:年龄必须在9岁至12岁之间。

亨堡的情欲对象是可望而不可即。他不能占有这样的一个***对象,因为时间在飞驰,即使在他占有时期,时间会毫不留情地把女童进化为成年妇女。在这方面看来,很多正在失恋的读者读了《洛丽塔》后应该有相当的满足感:至少,他们所追求者并非4年为限、可望而不可即的对象。我这样地陈述一定会给有些读者斥为胡思乱想。不过正如纳博科夫在他的自传小说中所说,“从此开始,你可无限发展……”我们这些对女童并不作非分之想的读者,至少可以在欣赏一部文学杰作之余,随着作者的想象力,作一些毫不受拘束的发挥。

在《洛丽塔》这部小说中,相对的角色好像是时间。一个人在出生时就在向死亡行进。时间是敌人:亨堡要赶着时间去享受他所特别嗜好的人生乐趣;《洛丽塔》在不断成长,纳博科夫要赶着时间写他的杰作。《洛丽塔》出版时他已年近60,它可留了多少年完成他所有所想创作的作品?时间是生命中一个最大因素,而人一出生,除了谋生填饱胃腹之外,最大的兴趣是情欲,最大的惧怕是死亡。《洛丽塔》主角亨堡整个时间就是被这两个关注所缠迷。性与死乃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主题。但是亨堡对洛丽塔着迷的特殊又可与其他一类的着迷程度相比。例如,一个专心一致的艺术家对创作过程的关注;一个科学家对他的发明进度的关注;一个革命家甚至恐怖主义者对收复祖国失地的关注等等。这种关注心理都是极为紧张的。亨堡对洛丽塔的情爱简直是疯狂性的。他的紧张成为创作者的紧张,怪不得这部作品被公认为杰作。

今日,《洛丽塔》已被世界公认为现代文学的经典之作。但是社会不乏愚昧无知的人,这部书与很多其他名作仍在某些美国城镇的图书馆中被禁。

(原载2009年3月14日《晶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