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Iranian Photography Now《珍惜自由哪怕不曾拥有》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3:59
  • 64

在我所身处的这个时代,“效率优先”通常被看作为成败得失的第一考核目标,所以那些非“看图说话”式的艺术作品总是那么叫人不耐烦。这样的事情如果发生在跨文化背景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比如说我第一次翻阅手里这本《伊朗当下摄影》时的不得要领。因为这本画册既没有猎奇性的揭秘图片,也缺乏震撼性的宗教政治画面,以致于我匆匆掩卷之后忍不住一面失望一面反问自己的期望又在哪里。

事实上,除了不时在媒体新闻中扮演反面角色以外,伊朗一直躲在主动和被动的重重帷幕之后,在我脑海中保持着几乎完全陌生的神秘形象。所以我再次耐心地从头翻阅这本画册,试图对照着三位批评家策展人和学者的批评文字、策展意图以及作品图片和作者说明,来理解这个展览和画册的意义。所幸的是,与之前看过的一本介绍非洲当代艺术杂集不同,在一直从事中东和北非影像艺术推广策划工作的独立策展人ROSE ISSA的细致编排和讲解下,我开始大致能够感受都画册中伊朗摄影师们希望凭借自己的镜头来反映了他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和现实政治、战乱与和平以及公共图景和私人空间所作出的努力。只不过这些经由不同镜头反射和折射出的光有时太过直白,有时又太过隐晦,如果缺乏耐心就很难领会到摄影师们难得的诚意。

尽管如此,我觉得书中一些摄影师的作品意图太过明显,而对其品质有所损害。比如NEWSHA TAVAKOLIAN的《烈士母亲》(mothers of martyrs)系列,ARASH HANAEL的《来自阿布格莱布监狱的话题》(abu ghraib:how to engage in dialogue)系列,AMIRALI GHASEMI的《聚会》(Party)系列SHADI GHADIRIAN的《重启》ctr+alt+del系列。

在NEWSHA TAVAKOLIAN的作品中,年老女性举着年轻男子的肖像,以纪念她们在与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冲突中丧身的儿子。ARASH HANAEL则是用特写手法拍摄了双手被反缚的男性塑料玩偶,作为对其童年时期长达8年的两伊战争以及现实中战争的隐喻。AMIRALI GHASEMI抠去了作品中出现在德黑兰非法娱乐场所(以我们的社会生活背景看来就是些极其普通的咖啡店和饭馆)年轻人的面部及肢体部分,声称这样的留白处理是为了保护这些人不被伊朗当局所迫害。在SHADI GHADIRIAN的作品中则是用日常的锅碗瓢盆代替妇女的面部出现,旨在表现伊朗妇女在政治经济生活的缺席,以及婚姻家庭生活的被动与不幸。

或许这样宣言式的图解作品是最容易被跨文化背景的观众所理解的样式,但是我认为能够被轻易定义和解读的作品很难被称为好的作品。但我在质疑作品内涵被其过于直接和刺激的内容所削弱的同时,我认为也不妨把它们看作为摄影师在面对极端现实时的应激反应。

相对而言,我更喜欢另外几位摄影师,比如MITRA TABRIZIAN、SHIRAIVA SHAHBAZI、MALEKEH NAYINY和MEHRANEH ATASHI的作品。

在MITRA TABRIZIAN的《边界》(borders)系列作品中,摄影师采用了混淆和并置的写实手法,通过真实和虚构的场景及人物刻划了伊朗流亡者的瞬间神态。作品中的人物衣着或朴实或光鲜,场景或封闭或开阔,但我可以通过人物的眼神和肢体语言领会到主人公内心的苦闷失落或者不知何去何从的彷徨。尽管流亡者物质经济状况各异,但是不变的是积郁心中的乡愁。

SHIRAIVA SHAHBAZI则很早就为自己设下了要在作品中逃避伊朗陈腐国家视觉形象的命题,而这个看似简单的命题却困扰了他十多年的创作。在本书选取的《美好》(good words)系列作品中,他用伊斯兰美女海报、美丽的城市和乡村的风光摄影、西式的婚纱摄影、典型的中东男子肖像,富裕人家凌乱的室内生活场景等一系列规格各异内容丰富的图片展示了一个非妖魔化的、平淡无奇的、世俗生活化的伊朗。

MALEKEH NAYINY的作品《更新家庭相簿》(updating a family album)采用了电脑绘图软件重新修饰和描绘了传统的伊朗家庭相册。与一些当代摄影中的技术堆砌所不同的是,MALEKEH NAYINY的作品中略过于饱和的颜色和简单重复的背景图案使得数码处理技术手段在这里显得十分低技(Low-Tech)和友善,并且很巧妙地与家庭旧照中正襟危坐相映衬出一种荒诞气质。作品的幽默感恰到好处,不会显得过于讨好观众和流俗于滑稽发笑。

同样值得一提的作品还有MEHRANEH ATASHI所拍摄的具有宗教色彩的健身房系列《无我》(bodyless)。女性摄影师极其艰难地博得了那些半裸“波斯英雄”的信任,得以进入那个容不得一丝女性气息的房间。在这样的场所内,男人们用锁链、盾状的木条和重达30公斤的单柄锥形哑铃这类几近原始的器械来健身。事实上在这个有着浓郁地域文化特征的场所,男人们不仅是锻炼身体,同时也在满墙的伊斯兰英雄人物照片鼓舞下,伴着室内的波斯鼓点节奏、宗教经文和壮丽史诗的高声念诵进行着精神修炼。

与其他一些因地缘政治而受到关注的国家一样,伊朗同样具备独特的地理和历史文化话题,但是在我看来这本画册的编者尽了最大可能地避免了先入为主的宗教和政治偏见,通过伊朗的经典摄影师和新晋摄影师的摄影语言,较为全面地实现了对伊朗社会的明暗反射和折射。或许有人会怀疑这个由荷兰王子基金会赞助的项目不可避免地会带有西方背景,不可能对真实的伊朗有多大程度的还原,但是我也会怀疑如果这是伊朗***资助的项目是否也有相同的问题?正如HOMI BHABHA教授在本书序言中所述,“自由也许是个太大的命题,但正是这些形态各异的摄影提醒了我们自由的得失往往就在转瞬间。如果我们不主动去按下快门,也许我们将永远不知道我们曾错失了什么。所以我们需要摄影。”在我看来,也许所谓的真实总是支离破碎地隐藏在日常图景之后,隐藏在摄影师的脑海之中。而我们则不妨放下过多的戒备,且信且疑地去耐心理解我们所不熟悉的人和事,珍惜这透过重幕而出的一束光亮和其中的真诚。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