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迷恋人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3:35
  • 64

昨天笔试回来路过季风,买回这本书做纪念。晚上花两个小时读了一小半,今早起床后一气到现在,读完了。

责编丽劫说一直想编一本感动人的书,我想这次她做到了。

这本书很年轻。我在变相说自己年轻,和作者一样,我也出生在1984,也在面临高考时戴口罩上学,一发热咳嗽就担心感染了SARS,孤单难过得快要死去。也上课抄歌词、追星、攒零花钱买唱片、关注球星不懂足球,找暗中喜欢很久的人填纪念册、为喜欢的麻辣老师爱上一门课,啃许多半懂不懂的书,甚至尝试一种生活方式……只是作者更该进青山精神病院,起码我没用刀在手上剜蛋糕图案。唔,有机会我也写出来,比她更“痴线”也说不定。

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都不怕迂回。可以乘了火车转公车下了的士搭摩的,就为一个人一面。年轻的时候做什么事都无比直接。可以直接走到那个人面前,对他说出心里重复过无数遍的话,哪怕他可能从不认识自己,以后也不会记起。

读到十二岁的蓝星人痴痴崇拜篮球队的学姐,我想到自己也曾经迷恋的一个人。想方设法了解他的所有信息,他提到的每个人都想去关心,他看过的每本书都去找来看,去他的老家找寻她的小学,在他家附近徜徉想象路人都曾擦过他身。在离开他许多年后,仍会在读一本书中某几行字时忽然醒悟:我现在明白他当初说的那句话了!才发现,从遇到他后自己一直在做一件事:想把他的生命在自己身上上演一遍。只为“接近他”。

毕业那年把MSN名字改成了“靠谱爱好者”,标榜自己不再是“文艺女青年”。开始做很多正常的事,或者说,开始不做太多不正常的事。忘掉那个疯狂得不像话的自己,遇上人,很多话不再说,喜欢和被喜欢都变得小心翼翼。成长是一件悲哀的事吧,至少少了很多“做傻事”的快乐。社会对成年人或明或暗的禁制,让把我们身体里的一个小兽关在一个小铁槛里。(ps.这是刀刀的比喻)看到大街上一张张像被格式刷刷过的面孔,我们也赶紧换上一张扑克牌面孔,加入人潮,随平庸琐碎的浪头涨落。惟有那些对曾经爱过的人和事的回忆,唤出心里的小兽,脸上浮现和感情同步的表情。只在迷恋他们的那些时刻,“我是个有血有肉的人了。”

我见过很多理智得心如止水的人,对很多事都能处理得适到好处,因为他们从不对一件事情投入过份的热情,从不迷恋任何可能使自己显得疯狂的人和事。这是将审慎发挥得当,符合中庸之道的人。换句话说,他们从来不是“Fan屎”。我有些佩服这些人,因知道自己无法做到。但却从未想过尝试做这样的人,我无法想象一个完全“合适”的世界,一种只有“正确”的生活。如果没试过迷恋一个人、一种事物,好像也没什么不可以,不过,人生是不是太无聊了点?

太敏感,太聪明,感情稍微过于丰富,有点滥情,自制力差。其实差不多都可以用同一个中代换——有生命力。喜欢一个人,然后为他/她拼命提升自己,那份迷恋原是自己心中渴望上出的动力。就像刘若英对陈升说的,“我只确定,我的树顶能遥遥见的著你的树顶就够了。”不计结果如何,这个过程本身就会滋养你。

迷恋,或许与信仰有关。让我们不只是活下去,还敢问自己“你快乐吗?”。早在大一我就说过,我不需要信仰,只必须迷恋一些人,或者一些事物。在我年轻的时候,我也就做了这样一些小事。在我看来足够了。

写书评也因为我的一个迷恋,不想你知道。

书摘:

不认还需认,“做傻事”是非常好玩的。到现在我还未弄清楚,当年那些疯狂事迹背后,贪玩还是爱慕的成分居多。

迷恋也许比一段双向的关系长久,但很多东西比迷恋更长久。

从小到大,有很多事情我根本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好像唯一的推动力就是“以后别当个要饭的”,像个身不由已的麻木江湖人,是这些东西使我发现原来我心里还有一团火,一股排队万难的热情。

“接近她”这个目标是真真正正属于我自己的,不是属于父母或任何人的,也非建基在任何人的价值观上。我待这个人好,不是因为人在江湖,身不由已。

每个歌迷也有两个选择:一、整天活在自己的幻想中,放弃朋友、亲人和所有与偶像无关的经历和体验;二、努力做人,在现实生活里和自己支持的歌星一起成长。其实很多“粉丝”都选择了后者——我也也是普通人,也关心自己的前途,会为自己的将来打算,和局外人不同的,只是看见某人肾上腺素会急升,值得为他/她花费时间和金钱,每年多看十个表演而已。这个世界复杂、残酷但有趣,充满各种可能性,怎么舍得像她那样“为了保存自己的纯真,十二年来什么也不做”?

玩物丧志可能并不适用在我身上,不“玩物”,也许我更沮丧。

我一直相信:哪里有自己喜欢的人和事,哪里便是乌托邦。

问一个外籍小孩“Who is your hero?”差不多等于用中文问他:“谁是你的偶像?”可是“英雄”和“偶像”是不同的。“偶像”不过是“YES!”或“WES!IDOL!”上那些模糊的影子,“英雄”却有替人出头的意味,想做而不敢做的,应做而没有做的,尝试做过而力有不逮的,由“英雄”替我们圆梦,提醒我们内心有这些空位,再填补它们。

“粉丝”是这样一种人——因为迷恋,像榨橙汁一样,把自己最好的一面挤出来。

“我们为我们的纯真干杯,我们为此刻共饮。我们试图改变这空虚的生活,但我们却不知如何去改变。我们为我们的纯真干杯,我们为此刻共饮。我们重温着过去的美好,那曾经的过去的美好时光。”——Dan Fogelberg《一样的如歌岁月》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