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奥斯曼帝国《文化的软弱宽容》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22:46
  • 65

几经翻寻,终于在财大可怜的图书馆角落里找到了这本《奥斯曼帝国》,与印度、以色列、阿拉伯等一大堆缺号史书混在一起,估计很久没被人翻阅了。财经院校里读史的气息不甚浓厚,读外国史的就更少了。但是历史既已被书写,就不应被遗忘。我这个财大的异类常常手捧书卷,半包香烟,一杯浓茶,随作者在浩瀚史海中遨游一番。

本书的汉译标题下有行英文小字,大意是说本书是关乎于奥斯曼帝国和现代土耳其的历史,而本书中的历史则只是写到了1808年,少了下卷,但是依旧可看,且看的津津有味。

当突厥人游牧于乌浒河到阿尔泰山的广大地区时,东方的大唐帝国和西亚的阿拉伯大食文明汇聚于此,最后大食人成功的将伊斯兰的文明带给了突厥人。但“突厥人是选择喝酒的穆斯林,”我曾听别人这么讲道。突厥人接受了外族的文化,但也保留了自己的许多特性。这也是20世纪时凯末尔进行改革的前奏。文字改革拉丁化时,拉丁字母相比阿拉伯语字母更有利于突厥语的发音。

奥斯曼人,突厥人的一支,在拜占庭帝国的废墟之上建立了奥斯曼帝国,他虽然继承了拜占庭的土地民众,却没有继承其文化。与之相比之下的沙俄,二者同是继承拜占庭的遗产,俄罗斯帝国却发展的更为庞大,究其原因我想有一点是不言而喻的,那就是俄罗斯在文化上比奥斯曼更加纯粹。“帝国都是通过一系列的战争和兼并建立起来的,***以后对被征服者实行政治上的高压和经济上的剥削。”唯独缺少的是文化,这恰恰是奥斯曼的硬伤。奥斯曼人建立横跨欧亚的大帝国,将安纳托利亚完全伊斯兰化,却将巴尔干的基督教留了下来,既不是让其伊斯兰化,也不是产生融合的文化,而只是那样简单的让其继续存在下去,这就造成了长久以来的奥斯曼的动乱,国内总是有因为宗教和种族的矛盾导致的内乱,这种内乱又总是跟国外势力藕断丝连,给予别人干涉的口实。总的来讲,奥斯曼帝国的文化宽容,是一种软弱的文化宽容,将自己总是置于周边列强的虎视之中。反观俄国,自始至终单纯的民族性与宗教性将力量大部分凝聚与对外扩张,而没有奥斯曼帝国那样的内耗。况且,奥斯曼周边的强国,东边的波斯萨法维王朝,西面的哈布斯堡王朝,北面的波兰立陶宛大公国及后起的俄罗斯,南面的马木鲁克王朝及后来的英法,无不借着所谓的宗教民族矛盾来干涉奥斯曼帝国的内政,挑起事端,而奥斯曼帝国总是疲于奔命。在这种内忧外患的井底之下,倘若不能生存,等待的必然是灭亡。奥匈帝国也是这么在内耗中灭亡。

帝国在内政方面产生了一个很有趣的理论,“公平循环论”穆斯塔法 奈玛这样说:“a-没有军队就没有统治 b-维持军队需要财富 c-财富需要从臣民中获取 d-臣民需要公平才能繁荣 e-没有统治和国家就没有公平。”这种理论掩盖了宗教和种族的矛盾,是以一种单一的眼光来看的,倘使没有罗马教皇和正教主教,什叶派和正统派之差,帝国都是突厥人,那这个政策是好政策。类似的政策还有德米舍梅制和加里沙尼军团,从基督教儿童中招募人手以克制地方贵族和军队势力,最后竟演变为帝国后期长期内乱的根源之一。可见,帝国文化上的软弱宽容是多麽的不成功。

于是,回到本书序言中的问题:“问什么地理上如此接近西欧的奥斯曼帝国没有跟随西欧的脚步现代化?”我想,原因之一大概有:文化上的长期软弱宽容造成帝国内部潜在的分裂,与此而来的内耗和外患使之疲于奔命,精力乏困,只得等待列强的瓜分了。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