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这本书前几章时,乃至整部小说的阅读过程中,我常常几乎以为自己打开的是简·奥斯汀的第七本小说(类似她的女同胞J·K·罗琳,最厚的一本)。的确,这位在他72岁时终于加入英国国籍的美国人,在小说开篇时以优雅闲适的语言——这语言常被认为是不可翻译的,但博尔赫斯说:“莎士比亚压倒了一切译者(如果我的记忆和阿根廷老头的视力一样不可靠,那么就是演员)”——描绘的英国乡间下午茶的景象,与英国小妇人的“二寸牙雕”,简直没有两样。
虽然作者未做此分割,但显然小说的1-30章描写伊莎贝尔初到欧洲后的游历,人物依序出场,可谓上部;31-55章描写伊莎贝尔婚后的纠葛,可谓下部。我对小说的喜爱,主要因为其上部,多么妙语连珠的文字!亨利·詹姆斯虽然以心理分析小说的创始人著称,但这本早期作品最为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其典雅流畅的语言,对于人物、对话、场景的描写无不玲珑剔透,其中,我最为喜爱的,让我不禁要摘录的,是那匠心独运的脱俗比喻:
形容拉尔夫:“仿佛是读一本好书的拙劣译本”
形容沃尔顿:“如避风处的一盏灯,静谧地燃着”
形容沃尔顿的妹妹:“就如花坛里点缀在天竺葵之间的那种水一样。”
形容亨利艾塔:“像未拆过的报纸一样清新可人”
形容戈德伍德:“纯粹由镶嵌着美丽的金箔的钢片制成”
形容奥斯蒙德:“他是一枚铸造精良的金币,但不是那种可以广泛流通的普通硬币,而是一块精巧复杂的金牌。”
形容梅尔夫人:“我经过了巧妙的修补。而且我尽量躺在碗橱里。”
形容帕茜:“精心培植的白色小花”
以上摘录的均为关于人物的比喻,实际上,小说中各种比喻多到略有堆砌之嫌,我想指出的是,描写这些人物,作者均使用了“世俗”中的物件来比喻,唯独对女主人公,他是这样比喻的:“如夏季的雨水”“如美好的清晨”。她是全书中唯一用“脱俗”的形象来比喻的人物,流露了作者对伊莎贝尔无比美好的感情,恰与女主人公是以其心爱的表妹为原形的传说不谋而合。
除了语言之外,小说始终围绕伊莎贝尔,以其足迹为主线,每一章有一个主要场景,尤其是上部,读来深感精巧严谨,为了说明这点,我还是列出小说的事件年表。或者说,伊莎贝尔与与之有感情纠葛的几位男士之间所发生重要事件的年表。
1871年7~8月 来到{花园山庄},拒绝{沃尔顿}的求婚。
1871年9月 来到{伦敦},拒绝{戈德伍德}的求婚。
1871年12月 来到{巴黎},重逢{罗齐尔}。
1872年2~5月 来到{佛罗伦萨},结识{奥斯蒙德}。
以上人物随地点切换。
1872年5月末~1873年3月 来到{罗马},重逢{沃尔顿},离开罗马游历。
1873年4月 回到{罗马},订婚,重逢{戈德伍德}。
1876年11月 于{罗马}重逢{罗齐尔}。
以上地点罗马,除其丈夫外依次(!)与第一时期的人物重逢。
1876年末 {沃尔顿}偕{拉尔夫}访{罗马}。
1877年2月 {戈德伍德}偕{拉尔夫}离开{罗马}。
1877年5月 回到{花园山庄},{拉尔夫}去世,返{罗马}。
场景变换与登场人物竟显示出如此巧夺天工的神奇对应,小说如和谐的音乐般在回旋。不愧是英语文学中简·奥斯汀的继承者。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22:1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9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