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活得太不容易了,别人只能活一生一世,而中国人一生就得经历三生三世的试炼和痛苦。也算福气吧。——王蒙
在图书馆里,我不止一次看到这本书,由于被它的厚度所惊吓,心里明白自己是没有耐心把它看完的,所以只好放弃。约一个月前,我又一次偶然地拿到这本书,看到了王蒙在封面的题语。那些话深深的触动了我!接着我随手翻了翻,看了看其中的几篇,决定借下来看看。没想到,不看则以,一看竟不可收拾!
一本自传性质的书,可能写得很生动,也可能写得很枯燥。但好在聂华苓避免了后者。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叙述了在混乱的年代中,自己少年贪玩、青年求学、成年工作、婚姻及家庭的种种。在整本书中,我最喜欢、最同情的人物是聂的母亲,最爱读的篇章是聂背井离乡的求学的经历。
喜欢并同情她的母亲,很自然是由于她的个人遭遇所引起的。我能想象,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她母亲的人生只是中国大部分妇女人生的一个缩影而已。正是她们的遭遇让我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我珍惜现在能读书、珍惜现在的婚姻自由、珍惜现在法律的相对完善、更珍惜现在人民的觉醒!聂母在年轻时可算是大家闺秀了,饱读诗书、思想也算半开放、长得更是“明目皓齿、长得标志”。正如她的父母所想的,应该嫁个有根有底、有出息的人。但是,聂父的骗婚,算是毁了她的美好梦想。当聂母生下小华苓后,才发现原来对自己百依百顺的丈夫在异地还有一个太太!这是什么概念?是有一个女人和你共享有一个丈夫,是有个女人和你共有一个家,是有一个女人也把自己的一生托给你的他!生活仿佛在此时都停止住了,人生也似乎没有意义了。聂母想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解决方法,做了之后什么都不用烦恼了,什么都不用操心了,那就是死!但是,当她看到几个月大的小华苓,她犹豫了~~她死了一了百了,而小华苓呢?她该怎么办?就这样,聂母忍了下来。开始应付着复杂家庭的上上下下、里里外外,这一管就是一生!丈夫在乱世中的不得志、到处躲藏,丈夫的外遇,大家族纷杂无章的琐事,与另一个聂夫人的争斗,孩子们的调皮及不懂事……这些都没有打垮聂母的坚强的心!在聂母心中,应该是有苦都不会说的,也不愿表露的吧。可能她会想一生中最难以承受的事都已经承受了,还有什么可以将自己打垮呢?
但是,命运没有放过这个苦命的女子,让她再次经历人生最不可忍受的——青年丧夫!那是在1936年的大年初四,节日的气氛还没有消逝,到处都是喜庆的。就是在这样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的情况下,聂母得知了自己的丈夫在贵州英勇殉职了!丈夫连自己最后一面都没有见到,况且,还有刚刚出世、未曾谋面的小儿子!一切来得这么突如其然。上有老、下有小,家里的担子在瞬间重了千倍万倍!而自己还没有来得及从悲怆中走出来,就得面对一家人不和谐的分家、争家产!聂母此时什么都不在乎了,带着自己的孩子搬出了那个压抑的大家庭。从此一路辗转,到了聂母娘家的三斗坪。等到了安静的小村庄,喧嚣的外界立刻平静了下来。宁静的三斗坪给聂母带来了内心的平和。虽然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但是,从聂华苓的叙述中我们不再看到身心疲惫的聂母,而是在《心经》、佛教的教化下,安于生活的无忧人。随着聂华苓到异地求学,不得不与母亲分离开始,文章对聂母的叙述也就暂时告一段落了。在聂母的前半生中,是集不幸和悲痛为一体的。我们丝毫看不到人生中的欢愉,反而是痛苦中的挣扎。对于这样的一个女子,除了同情,我们什么也做不了。
再次提及聂母,是于1949年聂华苓一家来到台湾。那是,聂母终于成了一位可以陪伴在女儿、儿子身边的,幸福的母亲。此时的生活,也应该多点色彩、多点温存了。这样的日子也确实存在过一段时间。平常日子的不顺,也只是为平淡的生活添点调味。然而,这并不就等于说她从此就可以开开心心的生活了。
25岁的大儿子在一次例行飞行中丧生了!这对于聂华苓、对于聂母无疑又是一个晴天霹雳!为了不让聂母悲伤,聂华苓尽量克制自己的悲伤之情。然而在6个月后,聂母还是觉察出端倪,知道了实情。那个时候,聂母是“万念俱灰、生即是死、死即是生、也不信佛了”。她的一生都是被苦难折磨,直到死。聂母是因为得了肺癌晚期,医治无效去世的。但就是连死,聂母也不是安乐的。病痛的缠绕与折磨、对早年生活的回忆与再思、对现在生活的向往和期待,都给她的死蒙上了沉重的灰色。仿佛聂母是在怨上苍给她享福的日子太少了,又好像是怨以前的苦难太多、还来不及重新开始生活。就是这样匆忙、就是这样无奈,聂母便匆匆地离开了人世。留下的只是现代人对她一生的追忆、以及之后一声简短的叹息……
聂华苓在这样的一位母亲的熏陶下很快长成了一位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知识女性。关于她人生的叙述是从小记事时起到Paul的离世结束。而其中,我感触最深的是聂第一次远离母亲,到异地求学的经历。在全国都笼罩在战争的硝烟下,能找一处僻静之地,安心学习简直就是上苍赐给她的礼物。当然,聂也没有辜负母亲的期许。她勤奋学习,并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京国立中央大学。然而,我喜欢这段情节不是因为她的努力学习如何如何打动我,恰恰相反,是她在学习过程中的调皮捣蛋。夜里在厨房偷吃的、参加学生运动、和同学去外地玩个几天几夜、恋爱等等,这些情节都写的逼真有趣,而其中人物如田富珪、严群强以及“竹林七贤”描写的也是活灵活现、人物形象跃然纸上。但是,不要以为她们不正经上课,只知道玩儿。其实,这一切都是在学习业余时间进行的活动。姜德珍对数学的执着钻研、谈凤英的话剧表演、画家李瑞玉……这些不仅表明了每个人的特长,更表现了她们对学习的热爱。正是有了她们这样的人物,中国才会从困境中摆脱出来。
如今,我们的生活自然不像那时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对于民族的责任感貌似不如他们强烈。但真的是这样吗?都说现在的大学生是垮掉的一代,80后是自私的、利己的、不负责任的。这是真的吗?前些日子,法国对中国的所作所为激怒了部分网民和部分大学生,于是,抵制家乐福开始了;最近,佳士得巴黎拍卖会上的两大兽首,于是出现了个蔡铭超拍得国宝却拒不付款。社会上开始纷纷扰扰地出现了各种声音。“出发点是好的,但方法是偏激的”是一般人对此的评价。对比聂华苓那时的环境,应该是好点吧。但是,他们在学习时能一心学习,在学习稳定了之后才会考虑这些东西。而我们呢?我们连学习都没能学好,就开始操心国家大事了。这是不是有点避重就轻了?当然,我不是说在国家遭受危难的时候,不要挺身而出。只是,我们应该更要考虑长远可行的行为来应对。
聂的人生对于现在的人的成长还是具有启发意义的。从别人的成长历程中,看出社会的发展、看出成功所需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从而更好地激励自己。
用“三生三世”来看待和形容那时中国人的过活是在合适不过的了;而现如今,我们又该怎么看待现在的人生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21:0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8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