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住宅读本《住宅,从心的内侧》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9:18
  • 62

中村好文在《住宅读本》里说的那种住宅——找一块自己的地,请一名建筑师,跟他诉说自己的梦想和期待,拜托他为自己设计一栋房子,去看图纸,听他讲,再纠正他:“不不,我不喜欢这样的窗户”,直到“对对,我想要的正是这样”,眼睁睁看着工人把房子盖起来,把毕生家当都倒腾进去,对着尚且干净的房子搂过妻小豪迈地说:“这就是我们家了!”——中国现在太少了。

广大农村的自建居屋不算,这样的住宅,说得上的,可能只有最近国内国外得了不少奖的高淳诗人住宅,两位诗人请职业建筑师为自己设计了造价并不高的住宅,从造型到室内空间都有着鲜明的现代中国味儿,效果不错,可从批租土地到建成,花了4年,过程何其艰难,怕只有当事人心里清楚了。大部分中国式的住宅,只求“居者有其屋”,不存在“独一份儿”的可能性,此家跟彼家没太大差别。所谓户型几乎没什么设计,只有划分,根据各种各样的规范,以最大化地发掘土地的地产价值为目标的划分,再加上一些欧风美雨、日系韩流的装饰、噱头,确保厨卫齐全,够放下床、沙发和电视,就万事大吉了……

于是,我读着读着中村的这本薄书,生起气来。他说得也太……理想而美好了。我甚至都想回头去当建筑师,给人设计房子,或许我真的不应该放弃那条路。

整本书非常的浅显易懂——照片又多又大,我放在桌上,我妈也看得津津有味。没有说一不二地武断,只是慢腾腾地娓娓道来,讲的是学院里的教授们常常该说却没时间说的道理。中村好文讲述了他作为一名“住宅建筑师”的思考,从“究竟什么是好住宅的条件”、“什么是居住所不能欠缺的条件”这样的问题出发,他的答案,简单来说,设计住宅,是把“从心的内侧”叠加在“从生活的内侧”之上。住宅,与周围风景相得益彰,形成具有整体性的套房,里面有可以把“心”放下来的居心地、温暖的壁炉、令人微笑的创意之处、方便可亲的厨房、给孩子们活动的空间,每个扶手和构件摸上去都有舒适的触感,周围是可以与人融洽共存的家具和让人凝神静气的壁龛,加上一束光,就这样静静地好好地住下去,一直住下去。“我希望‘住宅’是在人的经营下,让人感到温暖气息的地方。”他说。

我曾以为设计住宅一定会是件令人烦心的事,建筑师必须要“伺候”委托人,说服教育还要服好务,十分费心。可中村自己深陷其中还乐此不疲,委托人们用着他设计的灯和家具,在住宅里找到了“家,甜蜜的家”的感觉,非常非常幸福。令人幸福,大概是建筑师最有成就感的时候吧。中村的字里行间,无论讲到他的设计还是别人的,都会自然地流露出一种温和的自豪,让我很羡慕,深受感染。而从书中也可以找到如何经营一个“家”的种种提示,不是去花大力气装修,即便对着朴素的房间,仍然可以想办法活得舒适、有趣、快乐,营造起自家的幸福感。

与《住宅读本》一同出版的《住宅巡礼》讲的是世界著名建筑师设计的著名住宅,中村好文非常认真地数次奔赴海外去每栋住宅看了又看,做了详实的记录,他在书里将每栋名宅加以讲解,像翻译了一遍似的,点明建筑师当初的设计心思,好懂好玩。里面也有几栋是国内现在使用的建筑教科书上忽视了的,比如柯布西耶为他母亲设计的那栋小住宅,至少我是第一次看到室内的照片,以前也只是在其他专著里看到过设计手稿而已。

我喜欢中村好文的那种表达方式,非常平和,不去故弄玄虚玩弄理念、哲学,不强调其作为建筑师的“专业的”独到见解,有一种“聊聊吧”的轻松。

直说的话,我非常讨厌策划本书的公司在原文前后各加上的两页宣传“一切为了您的阅读价值/体验”,这4页,完全看不出哪里为了我的阅读着想了,只是一些说教和宣传。真的想做好书的话,或许不必这样大肆声张。我之前也翻过台湾版的这两本书——不然以现在的封面和腰封,恐怕并不会吸引我,——印象里页面版式布局、字体选择都要比简体版亲切、得体得多。是否用心做书,不必废话,读者其实也是有所体会的。这个道理,跟设计住宅一样。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