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在不清楚用什么样的标题来为《芒果街上的小屋》的读后感来定调,于是姑且借用张悦然的“那些幸福的小雨点”吧。
它比“《芒果街上的小屋》读后”来的柔和,比“我们都住在芒果街”来得自然,当然也比“芒果般的青春”来得更为贴切温暖。
这本书给人一种很好的感觉——只是“很好”的感觉,无须华丽的词藻对它加以修饰——那样只是一种画蛇添足;也无须用各种修辞把心中的感觉描绘得很具体——因为你会发现你无法达到心中确切的所想。
芒果黄的封面,淡雅的装帧,毫无赘余的排版,当然,少不了的是那诗一般的文字。
此时的我,正听着班德瑞的月光水岸在敲打这些文字,虽然意境不同,但至少两者有一点是相同的——都给我那样一种并不张扬、并不炽热、更无残酷的略带安静的感觉。
这本诗一样的文字,我只是希望你,我亲爱的朋友,去静下心来读一读它,如果你是个女孩,那么,你就会更加珍爱这些文字。
书后有一些作家的评论,我最初看的是张悦然的评价摘要——同样写在书后芒果色的封底上——“这本书所记录的,是从女孩蜕变为女人的过程,是少女时代的最后的一段光阴。它像熟透的芒果一般,饱满多汁,任何轻微的碰撞都会留下印记。”这也是我觉得对本书最贴切的评价,最真切地感受。
书后还有这样一些人,陆谷孙“是诗化的‘成长的烦恼’,是‘户外’的‘喜福会’?是在怀旧中‘等待戈多’?”——这样的评价让我仿佛感觉是一位父亲在对小女儿的日记本做着诙谐的评价,并希望女儿从中有所感悟。
也有毛尖“不管你喜欢与否,你都是芒果街的,你迟早要打开这本书。”——这样的评价让我感到华而不实,似乎颇有哲理却又空洞无物。
还有沈胜衣“‘像是覆盖着阴影的小溪’,其人,有‘正视这不可挽救的悲哀的人世间而充满了爱心的目光。’”——其实我喜欢前一句,后一句反倒多余了——书中的姑娘丝毫没有让我感到如此沉重。即便作者本人是如此,但他笔下的女孩,笔下的故事,我相信绝非如此。——我们无须总为青春打上“悲哀”、“不可挽救”这样的标签。
书的前言反而倒是我最为不喜欢的,这位作家试图从族裔冲突,文化交媾等侧面来展示一个别样的芒果的世界——但正是这样的“试图挖掘内涵”,反而使前言丧失了真正的内涵。
其实,倘若没有希斯内罗斯的文化背景、族裔背景,她或许未必能写出这样的文字,但我愿意相信,作者写出这样清新如水的文字,绝非是要表达什么沉重的背负,而恰恰是想或捕捉、或留住、或记忆这段少女成长中最美好,也最易逝的时光。而作为读者的我们,即便了解了作者的文化,作者的背景,又何必庸人自扰般的给如此美好的文字加注上那些复杂厚重的标签呢?——我们并不是书评家。
所以我喜欢张悦然的这句话——很高兴读到这样一本好书,由衷地感谢它的作者希斯内罗斯,是她让我们蒙着这些幸福的小雨点,雀跃一如孩子。
虽然我是一个男生,或许对书中很多女孩的细微想法还有所不逮,但作为一个在深夜静静地读完书的读者,我深刻地感受到了书中那份沉静的美好——小小的不安,小小的倔强,小小的叛逆,小小的成长……
如果你愿意相信,这是一部青春的小说,那么我希望你能相信,青春,绝非悲伤逆流,绝非残酷冷漠,绝非让你痛哭,让你流泪——因为青春,是我们所最应该珍藏的美好啊~!
朋友,请感受这些幸福的小雨点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18:5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7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