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燃烧的岛群《选择性灵魂附体 VS 跳岛作战》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8:31
  • 71

作家绝对是个大手笔从战略层面到战术层面从宏大深远的历史纵深到具体丰满的细节被他举重若轻的调度来去。在近千页的篇幅内,展示了美军太平洋战争反攻阶段波澜壮阔的史诗画卷。

这不是一部罗列进攻路线和双方战损的枯燥战史,也不是那种把战争描述成仿佛双方领导人物单挑而全不见其余的英雄史,也不是那种过于关注班排级的小人物角斗而不见全局的个人亲历史,而是尽可能的通过美日双方的不同等级若干人物串起一条条既平行又交叉的线索,展现了上至天皇总统、下至列兵艺妓在宏大历史中的个人命运。

他的写作方法可归纳为选择性灵魂附体,这种写法与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采取的战略很相似,就是跨岛作战。随着美军攻势的展开,在南太平洋的岛屿不断跳跃推进,小说也选择性的从日美双方的不同人物视角来展示故事。这使小说迥异于以战争一方为中心而丑化和模糊对方的宣传文艺我们耳熟能详的地道战、上甘岭等都是这样,在这种宣传文艺里,读者简直就不知道如此丑陋愚蠢的敌人也会打仗。小说是把日美双方的不同人物都当作活生生的人的,并不高赞或低贬哪一方,而是借着对双方不同人物的观感和思考的描述,让读者形成自己的思考,从而对战争起因,日本之所以初期占优后期又不得不败的原因,得出比较有历史感的结论,并通过对这形形***人物的命运遭际的感受和触摸,丰富了读者的生存体验。

不知道这是不是借鉴了伟大的《战争与和平》,后者是属于那种大家都想读却又都读不进的经典,然而《燃烧的岛群》却是极具可读性的。这种可读性首先体现在作家组织情节和人物的节奏感上,战争局势本来是波澜起伏、错综复杂、惊心动魄而又瞬息万变的,小说的脉络也就很好地契合了战争的特点,这一章节描述下野前首相近卫文磨策划推翻东条英机内阁体面结束日本战争,到下一章节美国中校营长惠尼特在新西兰休整期间爱上了当地少女,太平洋战争期间双方从前线到后方,从庙堂之高到江湖之远,从瓜达尔卡纳尔的沙滩到上野的樱花到波音公司的巨大车间,人物、情节、场景的切换非常自然而有韵律。读者在翻动书页期间仿佛在沿一条精心设定好的路径在看GOOGLE EARTH的卫星地图的虚拟旅游,从华盛顿到东京,从塞班到马尼拉,从远古到未来,从环宇遥感到高空鸟瞰,从近距感受到掌心把玩,一路看得心旌摇荡,没有一刻感到枯燥。场景切换虽多虽快,作家并不是蜻蜓点水浮光掠影,相反,对每一人物和场景的叙事都有很强的力度和深度,同时由于双方都有若干主线人物多次出现,对主线人物的追踪叙事加强了小说结构上的整体感和有机感。

这种可读性也表现在作家对人物和事件描述和评论中所渗透的思想。日本人热衷于精致内向优雅的花道、茶道、柔道,为何在战争中又如此残暴和***?天皇在日本政治体制和战争决策中扮演何种角色,该负何种责任?神风特攻队这种非对称战略的理想类型是如何出台的?麦克阿瑟为何坚持要不惜伤亡数万美军去解放菲律宾而不是再次跳岛绕过?美国先欧后亚的战略决策对太平洋战争产生了何种影响?一部描述太平洋战争的小说不对这些问题作出靠谱的回答必然是失败的。作者再次通过选择性灵魂附体,借小说中一个个或伟大或平凡、或历史或虚构人物的所思所想,为这些问题提供了较为令人信服的答案。这些答案也就是体现在小说中的历史思想,其实也就是作者本人的史观的一种呈现。作者本人是国内著名的民间学者之一,对于战争史和日本文化有较深入的研究。通过小说,读者也能体会到作者的史观是开放的,较为客观的,对日本历史文化研究也采取了一种较为内在的深入的方法,迥异于国内当前流行的仇日左愤的虚无态度。小说成书于80年代,其史观即使在当前看来也不生硬隔膜,也算难能可贵了。

这种可读性还表现在作家描述海岛风光、异国情调的文学笔触。从太平洋珊瑚礁日出日落到马尼拉水田寺庙,从马里兰州落叶公路到日本北国之雪,作家的风光描述性的文字尤如一张张精美的明信片,读来美不胜收,而且与人物的感受、故事的进程契合无间,并非无关宏旨的文字卖弄,这也是读正襟危坐的史书所难以获得的乐趣。

当然不能不说战争,如前所述,其实单纯的战争小说已远不能满足作者的野心了,小说似乎应该更恰当地归类为战争史诗小说,当然小说对战争的记述还是很到位的。战争史本来就是作者的专业,在战略层面的运筹帷幄上,作者写出了日本军部那种大势已去时的绝望和疯狂;在战术层面的遣兵调将上,作者也线索分明地交待了师团级部队的调配、多军种的配合和掣肘;在战斗层面的攻防角逐上,作者要言不烦地描摩了关键的抢滩登陆、夜间奇袭、神风特攻、战机绞杀等战斗场面。作者对双方武器装备的性能、战役战斗的经过是熟稔的,这些描述是历史的写实的,比较靠谱。尤其可贵的是,作者在对具体战争的叙事中,加入了战争史的维度,探讨了后勤、制空权在现代海空战争中的作用这样一些战争史的抽象命题。相信读者中的战史爱好者对这些部分的得失自有见地。

当然了,这只是一本上世纪80年代出版的通俗小说,读者也别指望从中看出《二十二条军规》式的荒诞、《万有引力之虹》式的后现代。不过,作为中国人写的二战小说,这本书绝对是上乘之作,值得一看。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