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读一本侦探小说的时候往往会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融入剧情
这一阶段会花费很长时间,因为要去记一大堆人名,各人物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另外还要仔细研究书中给出的地图。所以通常是在人物表和地图的页码处放一书签,边读边记。当然,这一阶段需要一定的耐性。《希腊棺材之迷》还好,开篇就弄出了一具尸体,并且设置了遗嘱离奇丢失的情节,从一开始就进入所谓“破案”阶段。读有的作品可就没这么好运了,给我打击最大的就是英国侦探女王克里斯蒂的那本《古墓之迷》,看了快一半了,命案也没有发生,丫的前戏实在太长点了!
第二阶段:懒惰的猜测
随着剧情的深入,读书的速度也开始加快,这时候开始加入了自己对凶手的猜测。当然这些猜测只是停留在脑海里的一些闪光,但根本不会把书合上,点上一根烟,如埃勒里那样陷入沉思。这时候的猜测是很主观,也可以说是天马行空的,所以很容易陷入作者精心设计的陷阱当中。
第三阶段:迫不及待想要得知答案
到了这个阶段,读书这件事已经欲罢不能了,管他是夜里12点还是怎样,非要一口气读完得知真相不可。这个阶段读书的速度是最快的,最终由侦探讲述整个案子经过的那段,读起来简直是一种精神的释放,那种感觉,so cool !
当然,有些作者的书是不会给我这种读书***的,比如英国另一位侦探小说女作家米涅•渥特丝的作品,情节缓缓进行,穿插了太多感情戏,读起来不过瘾。还是古典主义推理更好看一些。
我承认,《希腊棺材之迷》这本书里,作者把我彻底的愚弄了。卡斯基本人,斯隆,诺克斯,凶手三次栽赃,让我跟着情节大起大落,到最后我几乎已经认定诺克斯就是凶手了,只是想后面将用50多页来交代案情经过是否太长了点,谁知道最精彩还在后面,正如埃勒里在书中所说:“在这件卑鄙龌龊的案子中,最骇人听闻的勾当还不曾爆发出来呢!”于是没过多久,埃勒里给了一个让我瞠目结舌的结果!(在这里我就不做过分的剧透了)
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就如克里斯蒂的巅峰之作《罗杰疑案》一样,谁能想到凶手就是小说的叙述者“我”呢?
奎因兄弟是对推理狂人,那种对细节抓的这么仔细的风格在其他侦探小说中是不多见的。《中国橘子之迷》中对作案手法的设计简直可以用“华丽”形容。但给我的感觉,作者对自己有超级自信,“挑战读者”环节的设置其实更象是在“嘲笑读者”:省省吧!你们这些人是不可能猜到凶手是谁的!就让我笔下那些具有超高智商的罪犯们一次又一次的愚弄你们吧!
奎因的写作风格也很突出,如果说克里斯蒂笔下的波洛经常性的飙出几句法语还能让人接受的话(毕竟比利时和法国是邻居),那埃勒里这个土生土长的纽约人经常说出一大串法语这个事实就只能说明了一件事:是作者的故意卖弄,炫技。书中的埃勒里经常引经据典,大部分都来自古希腊的文学作品,说明了奎因兄弟对欧洲古典文学的钟爱,当然,这些对于我来说都是陌生的。
最后用一句埃勒里在本书中的一次引经据典来结束吧,来自拜伦的《哈罗德公子》长诗中的一句话:“有了思维这个恶魔,就使人生备受折磨。”
说的挺有道理啊!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17:21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6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