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看“杀牛”这本书之前,刚把《女儿背后的爸爸——剖析鲜为人知的父女关系》看完,其中提到的某些看法,可以说是类似或者是一致的,那就是:我们对于自己的失败,总是习惯于以受害者的形象出现在他人面前。
往往当我们做出的选择违背自己的意愿,我们在事后或是当时,总是会说出:“我不想这样子的,可是不得不这样,否则……”
当然,从某一层面来说,要把这类的励志书,心理书中所讲的全部都加诸于自身来解释,这并不是绝对的。毕竟,中西方的文化存在着差异。
还记得,曾经一位老师讲说,大意是,“印度的文化是得不到就算了,就从自身的欲望来解决,让自己没有那欲望;西方的文化是一定要得到,得不到想尽一切办法终要到手,适才罢休;而中国则是取其中道而行之,得不到的,想了做了可以做的都得不到,那么或许会说出‘葡萄是酸的’这样的话来安慰自己确实得不到的事物。”
不能不说,人们都是在首先确保了自己的安全的考量之下做出任何事的,即使是借口,也是一种保护色,因此要完全的把牛杀掉,对于谁都是困难的。没有了保护色,置身于不安、未知中,这样的恐惧该是如何的大呢?
只是,要抛弃掉一个又一个的借口,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行动,切实的行动起来,比起光是说说要难得多,只有真正的行动起来了,问题才能逐步的消散。
所以说,与其费尽心思想要去杀掉所以的牛,不如从小事切实的行动起来,这样一点一滴积累的成就会是相当可观的呢。
想起了书中提起的关于地狱的一个可能,“我们会面对本来可能的自己”。想想看,若自己按照自己想要的去做了,那么在地狱与另一个自己见面,这件事,或许会变得很有趣呢。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16:5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5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