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呼唤《这片大陆荡气回肠》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5:20
  • 61

3月,澳大利亚显得不再平常。在考琳•麦卡洛的小说《呼唤》和好莱坞影片《澳大利亚》的影响下,不被澳洲吸引是假话,尤其在《呼唤》中,我读到了这片大陆的荡气回肠。

澳大利亚原意为“南方大陆”,这个由英国流放犯建设起来的国家经过了君主立宪、议会民主到联邦制三种政治制度。1986年,伊丽莎白二世签署《与澳大利亚关系法》,规定澳大利亚最高法院拥有终审权,英国法律不再对澳大利亚有效,澳大利亚正式脱离英国成为独立国家。

考琳麦卡洛的叙事从1872年开始,值澳洲六个殖民区分而治之时。苏格兰人亚历山大从老家辗转到美洲,最终抵达澳大利亚的新南威尔士,运用专业知识和过人的胆识发现金矿,从此发家致富。小说围绕亚历山大的发家史,讲述了其情感和家族琐事,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亚历山大的感情世界,成功塑造了茹贝、伊丽莎白两位迥然不同的女性,其中茹贝是亚历山大真心喜爱的女人,而伊丽莎白虽为其妻,却只是他报复曾轻视自己的老家人的替罪羊。

一方面,《呼唤》是在男性光环下常年压抑的女人所发出的叫喊,小说末尾,伊丽莎白得到了渴望已久的真爱—与茹贝的私生子李结为连理。这里,麦卡洛与多丽丝•莱辛的小说《野草在歌唱》一样,都描绘了在性和生活双重压抑下的女性。她们的叙述手法也大体一致:从对陌生男性健壮体魄的渴望到心理上的强烈依赖。对伊丽莎白而言,在“深潭”看到李跃出水面的那刻,她的本能便被唤醒,从此开始对爱人的长久呼唤。与《呼唤》不同,《野草在歌唱》则是女性的悲歌,表现了战后南非白种妇女所面临的生存困境:生活空虚,孤独无依。莱辛用很大篇幅描述了玛丽的婚后生活,当逐渐认识到丈夫碌碌无为后,这个曾是城市蓝领的女人变得丧失生机,直到黑人摩西出现,才重燃对生活的希求。

除女性的呼唤外,麦考琳还重墨描绘了亚历山大对权财的呼唤,从被亲戚“赶出家门”那刻,他的呼唤愈趋响亮:发奋学习机械制造、远赴美洲大陆发掘金矿,用赚来的钱沿亚历山大大帝的脚步周游欧洲,一手创造心中的乌托邦—金罗斯城。他的呼唤与实际行动打着一致拍子,作者有意将其与曾驰骋欧亚非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相比,使其的呼唤从开始便响彻云端,但结局却是荡气回肠,令人唏嘘不已。

如电影《教父》中的男主人翁,亚历山大虽追求的是名利,但最终目的是构建一个完美和谐的家庭,他呼唤的实质上是亲情。作为私生子的亚历山大,梦想通过事业成功重获命运欠他的亲情,但事与愿违,内心的虚荣与报复心毁灭了其对亲情的呼唤,与一个根本就不爱的女人结婚不但是他的悲剧,也耽误了伊丽莎白的幸福,之后发生的一连串悲剧皆起于这场不幸的婚姻。

到19世纪末,席卷全国的工人运动暂时得到平息,澳大利亚联邦即将成立。此时,耄耋之年的亚历山大将学成归来的义子李作为家族事业的接班人,当李向他表达对伊丽莎白的爱后,这个决定更是在其内心变得坚定。最终,白手起家的富翁以变相自杀的方式结束了生命,紧随的还有一切悲剧的收尾,他用生命最后的呼唤—赎罪为众人铺上了幸福之路。

《呼唤》不仅展示了亚历山大荡气回肠的一生,从小说的其他细节里,还能窥见澳洲曲折的发展史。如白人对移民的态度转变,麦卡洛在序言里提到了塑造华人女佣玉的初衷,她用善良、朴实形容辛勤耕耘的中国人,《呼唤》的确也公允的再现了第一代中国移民的创业史:他们在欧陆移民既有的偏见下用勤奋和智慧证明了自己,其中跟亚历山大合伙创办天启公司的满清遗老孙楚便是典型例子,而孙楚与茹贝的私生子李更是证明了两大人种的无差异。此外,小说名《呼唤》则代表了一种变迁,伊丽莎白和亚历山大两人的呼唤随着时间流逝而变化,澳洲人民的呼唤则在罢工潮和成立澳大利亚联邦后有了微妙的改变,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便是在新世纪的曙光中呼唤未来。

相比麦考琳厚重的小说,巴兹•鲁赫曼导演的电影《澳大利亚》则显得单薄乏味。影片大半部都在讲妮可•基德曼的“赶牛历险记”,且还可悲的落入好莱坞“皆大欢喜”的俗套。对观众来说,这部电影从片名到结尾都显得莫名其妙,既然没有澳洲的风貌和精神,干嘛还叫澳大利亚?或许,这就是电影不及小说的地方,小说有足够的篇幅展示一片大陆,但电影因市场、时间的限制,只能从一两个切入点着手,可鲁赫曼连这样的切入点都没找到,自然也就不能奢望其为我们展示澳洲大陆荡气回肠的发展史。所以,还是去读小说,让我们静下心来。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