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胡適文選《还是那代文化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5:02
  • 78

一生坚持“但开风气不为师”的胡适之先生,是新文化运动时期集大成者之一。胡适的学问也许不算是二十世纪中国最好的,但他对社会的洞见却是二十世纪中国罕见的,即使从今日看来,也是震撼人心的精神力量。他温和理性的风度,坦荡光明的胸怀,在动荡不安的年代,在充满绝望斗争的中国,的确是一种异数。

胡适所处的时代是中西文化思想强烈碰撞的年代,在这样千古未有的变局中,几千年来“正统”思维难容异己思想,遍产你死我活的观念。然而,纵观胡适一生,自信而不狂妄,他坚持自己的理念,对不容言论有相当尊重的雅量,却抓住一切机会来延展自己的理论。

也许胡适在专业领域并没有卓越的贡献,甚至在当时许多方面的造诣还不如他的学生傅斯年、顾颉刚辈;然而,胡适的贡献并不局限于某个具体的专业,用余英时的话说:““从文学革命、整理国故,到中西文化的讨论,胡适大体上都触及了许多久已积压在一般人心中不知‘怎么说才好’的问题。”其实它的影响岂止于一个学科的范围,实际上它对整个中国现代思想都产生了不可回避的影响。

爱因斯坦在悼念居里夫人时曾说过这样一段话:“第一流人物对于时代和历史进程的意义,在其道德方面,也许比单纯的才智成就还要大。即使后者,它们取决于品格的程度,也远超过通常所认为的那样,”我以为,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胡适先生,下仅从胡适先生生平几个侧面缩影去演绎这位在中国近现代学术思想史举足轻重的人物波澜壮阔的一生。但他在日常的帮助和提携下,“但开风气不为师”,实际上最终却成就了如周一良、邓广铭、吴晗、杨联阩、何炳棣、罗尔纲、周汝昌这些为后来人所景仰的学者。这样令人心向往之的师长,这样令人仰之弥高的精神气质,也只有民国时大学那种“为学术而学术”的大环境才能造就。对精神先辈的要求,固然看重他的学问、才识,他的人品、风度,亦是很看重的。

胡适的行动也代表了那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痛苦与矛盾。然而,他既未被那个时代所激怒,在激怒中一起毒化;又未被逃避那一时代的文人情趣所吸引。他完全有理由走向这两极的某一极,但是这个温和的人竟然做到了某种倔强性格做不到的事情——始终以一种从容的态度批评着那个时代,不过火,不油滑,不表现,不世故。以这样一个平和的态度,竟能在那样污浊的世界里坚持了60年,不是圣人,也是奇迹。胡适的性格,与这一性格生活的环境放在一起,才会使人发现,也是一件值得惊讶的事。

读他的文,他并不以高高的文化人自居,做文章总是深入浅出,看弊病,且慢药房。文章温和而旗帜鲜明,比起鲁迅的犀利,更多了一些儒士之气。他崇尚个人的平等,社会的自由,却不用霹雳的雷电去打压陈腐之气。他认为革命不可操之过急,更寄希望与细处,个人的完善,影响整个社会的进步。鲁迅是酒,胡适是水。酒能醉人,水淡而无味,但更加不可缺少。前者可以给你提供一个精神家园,后者则提供普世价值。作为“新文学”的冲锋者,他似乎顺着雅士的步调不慌不忙地敲着旧城墙的砖。作为践行者,他无论是做人还是作文,都扮演着感化者。看他幼期之作,读出清新、真挚和热情;读他后期之作,又感到了他的长者之气,趋于沉稳、理性,有对后辈无尽的期望的谆谆教诲,并不桀骜自居,更像是朋友间的友谊。

很向往那个时代。那个时代里的名士名媛给兵荒马乱的时代增添了五彩斑斓的芬芳和色彩。他们间无数的争论即使观点再不相同,依然秉持着互相尊重的态度,台上的对峙者,也是台下的战友。像胡适与梁启超站在文化运动的两个分水岭上,学术的争论并不难阻挡忘年交情。也许是时代成就了他们,也许是他们成就了这个时代。晚近真是个风华年代。现在还能出那样的名士名媛吗,还能在各大报纸上为民族为人生挥斥方遒暗流涌动吗。

传统的专业课现当代文学叙述中,新文化运动中胡适们,却被边缘化了,令人扼腕,不知道是不是一种悲哀。而胡适的文章,让我对五四的那场文学运动有了更真切的了解。他们是勇气,吹响了号角。文章的魅力并不只是在于它所处的时代,只要它的存在而依然感化我们。

在过往的这些日子里,我不断地坚定,对未来,要选择的是生活方式,而不仅仅是毕业工作、所谓的前途。我宁愿有一个艰辛的青春,也不愿去迎接空白的人生。愈懂得生命的宝贵,愈想尽全力去充实它美好它。感谢我能够有这样一次机会活在这个世上。我的生命让我去奋斗、感悟、回忆。这些无法剥夺的东西,将相伴我一生。

同是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们已经是叱咤风云的人物了。挥舞着各色的旗帜,激情燃烧他们的理想。然而回过头来看看,已经都是芳菲年代的我们的青春正在悄然流逝着,我很难交代着二十年的时光里,我做过什么能给自己的梦想一个交代。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