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二十世纪的小说是用来解读的,不是用来读的》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3:09
  • 72

昨天硬撑着把《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的最后一章看完

一个月前老大还在济南的时候,我就已经几乎看完了

然而他走以后,这本书被我一直丢到昨天

我一直不认为可以不靠解读就能读懂当代小说,我还没有这个天赋。这也是我这些年来读小说得出的结论,从卡尔维诺到博尔赫斯到赫拉巴尔到格里耶,如果不靠解读,我便不能真正读透——好吧,靠解读也没办法完全理解,甚至我连皮毛的颜色都搞不清楚。

我想把20世纪后的小说家分为两种,一种是对小说体式探索的人,比如乔伊斯(《尤利西斯》),卡尔维诺(《如果冬夜,一个旅人》),海明威(冰山文体)等等,他们的作品更多的开拓了小说叙述的可能性文体,首先确定的是形式,就好比一个孩子面对一堆积木,他想尝试到底能造出多少种城堡?而另一种小说家则好比这个孩子在尝试到底能造出多美的城堡,重视的是城堡的意义而非数量。他们更多地探索小说可以反映出多少思维潜在,将小说能够表达的语境扩大化,比如昆德拉(《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福克纳(《喧哗与骚动》)、博尔赫斯(《交叉小径的花园》其实博尔赫斯也探索了多种小说文本的可能性,这些作家在这两方面是有重叠的,只能说哪部作品更注重什么),首先确定的是内容。读前一种小说仿佛在玩一个游戏,小说家给设了一个局,然后那些解读就是游戏攻略,你一手拿着小说一手拿着攻略,按图索骥,就会逐渐发现这个小说的有趣之处,简直是越来越好玩,层层脱茧而不绝。而读后一种小说则需要读他们的创作访谈,了解小说家的思想脉络,再回过头去读原小说,才能差不多读懂。

所以,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几乎是以“创新”为己任的,这无非缘于其他艺术形式带给他们的深层危机感。但我仍然相信文字的魅力,对于言语的开拓既然落在了小说家头上,他们就会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表达方式。语言原本为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而存在,但20世纪的小说和小说家将语言越来越深入内心,接近灵魂。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