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设计中的设计《哲与设计》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2:35
  • 81

记得进公司面试的时候,英国老板问我,谁是我最喜欢的设计师,我跟帮助我翻译的同事说,原研哉,同事说不会翻译,最后只好说MUJI。

在北京读书的最后一段时间,我和好友发现了南礼士路的那家设计书店,之后每月都会从石景山区到南礼士路,好在有一班车两头直达。

可惜很多好的外文书都买不起拿着繁体中文的《设计中的设计》,久久不能离去。

工作后到了广州,在广州图书中心里的三联书店,购得了这本简体中文的《设计中的设计》。

虽然现在做的工作和工业、服装设计联系更紧密一些,不过自己大学的专业主修科目还是平面设计,看起这本书的许多内容来,至少不会觉得陌生。

之所以 评论的标题是 哲与设计,而不是设计与哲。其实在我看来,这本书其实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和日本)的设计理念,re-design,世博会视觉传达设计,MUJI 等一系列设计工作来阐述 设计与人,设计与设计,设计与环境,设计与物的关系,也就是我们说的--生活的哲理。

因此有些人会说,看不太懂,是很自然的了。所以我首先推荐一些读者群:

30岁以上的人群,我们说30而立,其实新在这个时代往往已经不需要等到你30岁才“立”了,但至少这个岁数的人群,对生活,对环境,对人,对物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悟。而这种感悟,就是生活的哲学,只是大家太忙没有时间去归纳,总结。

工作5年以上的设计师,其实这样说不公平,为什么大学生就不能看?我参加工作了,有钱了买十本,在家里看一本丢一本,怎么不能看?其实观点是同上的,没有一定积淀的人,看出来的核心内容就少一些,影响也就小一些,或者觉得这本书不适合自己。

自视先知先觉的人与哲学家,这是两个范畴,一类是早熟派,这个社会还是有这么一个群体的,另一个就是业内人士了,推荐他们看的原因是一个可以让他更“熟”!另一个,可以从专业的观点,帮大家理解。

当然,其实什么时候看都可以,知识不同阶段所获得的知识,是大不一样的。

再谈谈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了很长一段时间了,所以内容就没有什么好披露的了,如果你还没有读过的话,我认为是完全可以尝试的。

而看过的人,没看出什么哲来的~就再看一遍,或者待自己成熟时,再捧起来读。

读第二遍的时候,开始在书上作笔记和感想,之后再读起来,别有一番滋味。特别是开始的时候作者用了并不多的文字记述设计的发展和设计理念,还真有一些吃不消,好不容易啃完了,开到设计事例的时候,还算是轻松下来了。

其实书的内容量还是很大的。包括对一些日本当代文学家,设计家,画家等的描写,虽然很少,但是也让我们知道,这个世界好的设计,永远不会仅仅是设计师一人就能创造的。并且设计师一定要敢于涉猎。

而几乎涵盖所有原研哉的设计作品(可能大学时期的没有),所以这本书式很广的受众。只是要获得更多,就要自己积累得更多了。

虽然前面说了推荐人群,不过那时“阅读”的人群,至于“看”的人群,大家都可以了。

至少在提高审美,拓展思维上,必不可少。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