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信息乌托邦《【EEO书评】互联网是否能够表达民意?》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12:29
  • 49

EEO 书评人 焦建 上周末,财政部某位官员与人大代表们就个税起征点的问题产生了纠纷。南方的一家报纸在进行报道的时候,给出了双方的意见之外,还给了网友意见以很大的篇幅。一段时间以来,刊登网友意见,这已经是报纸很流行的一种做法了。

我们都知道让来自民间的声音得到自由有序的传达是多么的宝贵,但长久以来,因为媒介的缺乏,来自民间的声音一直得不到很好的表达。互联网的出现似乎弥补了这一点,通过网络,很多人的确表达了他们对某些政策的意见和建议,这是互联网使用好的一面。

国内对网络民意的负面效应也不是没有人提到,“网络暴民”的存在让原本得来不易的一种民意渠道的效果大大打了折扣。但除此以外,我们对网络民意的存在,所知仍然不多。而在一个更加抽象的层面上,互联网是否能够真正的表达民意问题上,更是乏人问津。

互联网是否能够真的表达民意?在凯斯桑斯坦教授的这本新书——《信息乌托邦》中,我们可以找到包括这个问题在内的许多被我们忽略掉的问题的答案。

桑斯坦教授写作本书的原意显然要比上述问题涵盖的范围要广泛的多。他试图阐述的道理是,我们究竟如何可以借用我们自己头脑中所不具备的他人头脑中的知识?在整个社会的层面上来讲,这种借用意味着,在聚合了多个人头脑中的知识之后,整个社会可以得出一个更加清晰的对于一件事物的认识(在网络民意中,这种认识意味着对于社会问题的真实反映)。这种聚合需要依靠不同的方式,它们各有利弊,以希望知道一个国家到底有多少人月收入超过五千为例,我们可以采取两种措施:

第一种,单纯对多数人的意见进行统计。可以随机提取一个大小随意的样本,问一下他们每个人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然后把每个人的答案汇总,求出一个平均数。根据“孔多塞陪审团定理”,假如样本中的每个人都具备一种“正确的倾向”的话,很可能会得出一个十分靠谱的答案(本书中给了很多这种看似不可思议的例子)。

第二种,通过协商之后再次进行意见统计。在让每个人给出答案之前,让他们之间进行探讨,然后再得出平均数。

这两种方式各有利弊,也各有其采用的必要条件。对于前者来说,它的优点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给出判断,不会受到别人的影响。而缺点也因此是不利于知识的共享,每个人都是瞎猜的话,答案很可能怎么都不靠谱。因此采用这种方式的必要条件便是每个人都具备一定的知识,他们都倾向于不犯错(我们几乎每个人都知道中国人有十几亿,因此月收入超过五千的人肯定不可能超过这个数字去,因此即使是瞎猜也是有一定基础的,要我们去对美国人都多少人月收入超过五千美元,我们连美国人口到底有多少可能都不清楚,不是瞎猜是什么?)。对于后者来讲,它的优点是,一旦有人的确知道答案的话,群体的知识便会得到补充(本书对三种情况做出了解释),这是源自这样的一个道理:掌握真理让人有底气。我们的确不知道答案的人看到有人说得那么肯定,也许就会相信了他的意见(一个人不能没理还强硬到这个地步吧?)。而缺点也因此产生了,人们的从众心理会让错误的自信也得到广泛传遍,这个时候,即使是那些拥有真实知识的人,也可能会因为害怕变得不出声了。

一个令人难以搞清楚的概念是,互联网到底是一种独立的采集知识和意见的新手段,还是只不过是上述两种方式的一种采纳。虽然桑斯坦教授在本书中也就wiki,开源式软件以及博客的使用给出了自己的意见,但相较来说,这些意见并没有超出他上一本书(《网络共和国》,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版)里提出的网络可能产生“信息茧室”危险的洞见。

我们可以在此拿豆瓣当做本土化的例子来解释网络是如何产生民意的:在豆瓣上,我们每个人都会独立的给一本书或者一部电影打分,聚合到一起,就是一种独立于我们所有人的对于这本书或者电影的客观评价(这意味着它已经变成了知识或者说民意)。互联网被运用的更广泛,参与打分的人越多,得出的结论相对来说就越正确也越值得关注。因为豆瓣的部分匿名投票可以避免被胁迫,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给出自己的意见。

正是在这种早先由哈耶克明确阐述过的“自生自发的秩序”理念基础之上,桑斯坦教授对市场这种表达民意的框架给出了自己的新的阐释角度。他认为,市场之所以有效,是因为它可以集纳多种多样人对于一个事物价值如何的判断——价格的最终形成便是依赖于这种判断。而正是这种判断的正确性,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的配置,人类因此获得了广泛的福利。

市场当然也存在着失灵的例子。这便是因为市场所集纳的信息中包含着错误的信息——很多人可能会过分的高估某一事物的价值,南海股票泡沫,荷兰郁金香热等等都是如此。但市场失灵的例子并不能抹杀它在形成真知灼见方面的好处——正是因为存在着金钱利益上的好处,所以每个人都会尽自己最大可能的真实的反映他对一个事物的看法,他会给出自己认为最合理的出价。正是市场中存在的价格激励,使得市场得出了一个比较合理的价格。

之所以能够提出互联网是否能够真实表达民意这个问题,便是基于这样的基础。把互联网类比成为市场,将网络民意比作是价格,将网民比作是买卖者,这组类比并不一定总是成立,因为网络上缺乏与人切身相关的金钱上的好处,所以并不一定能够让人真实的表达出他所有的看法。上面提到的可能会受别人影响的现象,也许还是会存在的。

当然,人们在网络上到底如何表达自己的意见远远要比上面所阐述的一些简单的认识要复杂的多,而这也并不是这本书中所要讨论的问题了。这是一本描述现实中“不为人知”逻辑的书,这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但我们却从未予以注意——即使我们想注意也未必看得到,这是一种我们根本“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无知。而一旦这样的一种逻辑被指出,它们便会具有很强的解释力。

我们可以借助本书的例子来来我们更好的利用网络民意寻找一些途径。比如说,建立良好的鼓励制度,让每个人都可以因为表达真实的想法获得某种也许是非无知层面上的好处;匿名表达意见也因此变得重要了,因为可能会造成的对自己的伤害会让实名的人选择不那么符合本意但却无比“主流”的意见,要么就根本不表达意见;另外还有,具备一定影响力的网络领袖们,应该避免在一开始就表达出明确的意见以便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自由表达,在有的时候,这些人还应该具备“唱唱反调”的意识。

凯斯桑斯坦教授总是会经常给我们提出这种有关网络的新观念(当然,他的主业仍然是法学教授),而有关他跟新任美国总统奥巴马之间的关系,的确可以问一个十分八卦的问题:究竟就因为奥巴马一直对网络的重要性有着清晰的认识,才让桑斯坦教授作为自己的竞选团队法律事物顾问呢?还是因为桑斯坦教授已经成为了他的法律事物顾问,奥巴马才会对网络如此重视?也许是前者,也许是后者,要不,让网络来一番人肉搜索?

人肉搜索会不会是桑斯坦教授下一本有关网络新书的主题?要知道,加上本书和《网络共和国》,桑斯坦已经可以像尼尔波兹曼一样,写作一部有关网络的“文化三部曲”了。当然,他可能也会像跟本书的立场一样,是以乐观的态度,来看待互联网的发展的。

个人微信号: 港深观察 SCE_observer 每周“地球村书讯”欢迎关注!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