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中的这本《黑乌鸦》,我读得很慢,至少比我想象中的要慢很多。谈不上恐怖,一般犯罪小说中的暴力和血腥场景很少充斥,情节也不是那么惊心动魄,曲折离奇,逼迫着你心跳加速,越翻越快,但这是我喜欢的犯罪小说类型,我慢,是因为享受,我一点一点沉浸在这个“像菲尔岛羊毛衫一样繁复动人”的故事中。
这个获得英国犯罪作家协会最佳犯罪小说奖的故事,凭借胜出的是“绝佳的地域感”,而合上书封,其独特的地域和色彩充斥在脑海中:红,白,黑。火把。大雪。乌鸦。故事发生在设得兰一个冰雪覆盖的小岛上,岛上居民不满百,人人知根知底,人情浓郁,一团和气,在寂静白雪的映衬下,邻家少女的死和盘旋舞蹈的黑乌鸦搅乱了岛屿上一成不变的太平生活,多少年来人们第一次闭门锁户,彼此猜忌怀疑,凶手,就生活在他们中间,隐藏在那一张张看似熟悉却又陌生的脸孔中……
这是很多推理小说喜欢设置的场景,当一个看似不可能发生命案的地方发生了凶杀,而凶手却依然大摇大摆地生活在每天还在跟你打招呼的人群中,一夕之间,人人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大家仿佛如梦初醒,发现自己竟然生活在一个可怕的陷阱之中。不是遥远地方的刺激新闻,只有破解凶杀之谜,人们才不用担惊受怕,睡上安稳觉。回归安全感的迫切性,凶手可能性的大大缩小,逼得人人将怀疑的目光投向身边的人,任何人的一颦一笑,一个出格的举动,一个令人寻思的眼神都开始变得意味深长……
质朴含蓄的笔调,笼罩全篇的淡淡哀愁,精妙细腻的心理描写,睿智犀利的人性剖析,禀承英国著名女性推理小说家芭芭拉‧范恩(Barbara Vine)的一贯风格,打破推理小说和文学小说的藩篱,正是《黑乌鸦》令人赏心悦目之处。
这是一个对外来者充满敌意的世界,如同书中屡次提到的意象“火与冰”之间的巨大反差。谁不曾突然置身一个陌生的环境?关怀和笑容可以融化坚冰,而冷漠、怀疑的目光下是“冰冻三尺”的心生凛冽。尤安的妻子去世,为了逃避突如其来变故的打击,他辞去校长职务,来到小岛任职平凡教师,但即使身处看似与世隔绝的岛屿,他依然沉浸在丧妻的悲痛中自我封闭,缺乏亲情的凯瑟琳由此变得孤傲而难以亲近;职业女性弗兰从大城市来到小岛同样心怀伤心,单身母亲与女儿相依为命,感情上的失败让她难以走出心灵的阴影;萨利•亨利面对缺少关爱的父亲和像间谍一样监控着生活的母亲,只想在情欲与***中寻求青春叛逆期苦闷的出口;半疯半傻、离群索居的马格纳斯在别人眼中是可怕残忍的凶手,在作者笔下他的孤独与对人情的渴望,连一只黑乌鸦都不舍性命的照顾,让人心酸不已;就连目光锐利、胸怀责任感的警官,不也是成长期亲身体验过种种异于常人的人情冷暖,才能从纷繁复杂的混乱表象中一点点深入,而他最终能够破案的怀疑精神,还有一部分却是自嘲为现代人“情感失禁”的情绪直觉。
作者笔下的世界何其真实可触,善恶从来没有黑白分明的界限,凶手不是嗜杀的恶魔,却是纠缠在自我心灵困境走不出来的常人,警官也绝非神通广大,一样有自己的诸多困惑,在破解凶杀的同时苦苦寻觅自己生活的答案,这些莫不让书中的人物有血有肉,鲜明生动。
书中被害少女喜欢的诗人罗弗斯特的《冰与火》引用的是余光中的译笔:有人说世界将毁灭于火/有人说毁灭于冰/根据我对于欲望的体验/我同意毁灭于火的观点/但如果它必须毁灭两次/则我想我对于恨有足够的认识/可以说在破坏一方面,冰/也同样伟大/且能够胜任。这是一个冰火交织的岛屿,火是激情,欲望,疯狂,午夜的太阳,火把节,牺牲;冰是仇恨,压抑,害怕,黑暗,寒冷,冬天。在内涵丰富的隐喻之下,人世的罪案似乎并非不可避免。但从这个寒冷、隔绝的岛屿来看,在某种程度上,人心的冷漠、孤立、坚硬、寒冷才是真正致命的要素。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10:55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