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姑娘亚达从小暗恋着犹太男孩哈里。却因个性与社会的鸿沟而无结果,多年后两人在巴黎重逢,乡愁成了联系他们的纽带。相互的激赏与共同的志趣使两人冲破婚姻的藩篱。走到一起。然而,祸从天降,为了挽救心上人的名誉,亚达远走他乡。孤身在千里之外生下并抚育哈里的血脉。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不是个擅长些缠绵悱恻九曲回肠爱情故事的人,至少在这本书里不是。
贯穿全书的爱情,竟这样三言两语就可以概括的简单明了。只是,简单过后,心情是一切言情小说无法触及的风起云涌。
一本书,关于爱情,关于民族,关于地位,关于文化。
爱情&地位
亚达爱上了哈里,在那个高高围栏外的一瞥中,一如但丁初遇贝雅特里斯。而亚达会对哈里一见倾心的最初理由,不是因为爱,而是因为“不一样”的吸引----“亚达从未见过穿得这样好看的男孩子,她认识的男孩,不是穿着中学的校服,就是穿着犹太街区的破烂衣衫。这个孩子穿一件白色柞丝绸上衣,一条棉质的大披领……”
这种不同,不是因为别的,只是因为地位。因为虽然同是犹太人,虽然同是希纳家族,虽然是远亲,但哈里是可以不管***禁令住在上城区“上帝的选民”,而亚达,则是下城区的小商贩的孩子。贱民。
哈里初见亚达,有好奇,而更多的是恐惧。以至于之后他甚至不敢和她一起跳舞,一起玩闹,因为在他的意向中,亚达和本代表的,是他永远不想涉及也不敢涉及的禁区----
“他宁愿与一个最最肮脏的乞丐握手,也不愿意这个小女孩的手跳舞,他在她面前之所以这样惧怕,并不是因为她代表了贫穷,而是因为她代表了一种不幸,而不幸又是很有传染性的,就像一种疾病。”
于是8岁时的一瞥成了亚达一生的憧憬。只是在后来的十几年中那也仅仅是憧憬。亚达最终嫁给了本,他的堂兄,轻而易举,顺理成章,看上去。他们有着一样的过去,一样的地位,共有着一样的苦难童年。本了解她,尽管她不爱他。在巴黎,他们和哈里阴错阳差的成了邻居。她开始注视他,远远的,生活在幻想的肆意中,沉浸在自己的满足里。
爱情&文化
哈里在巴黎邂逅了劳伦斯,法国老牌德拉舍银行老板的女儿。可尽管德拉舍银行与希纳家族银行德关系良好,可这并不能代表这段联姻可以波澜不惊。
因为在劳伦斯的父亲眼中,哈里和他的父辈只不过是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的人,被法国本地人好心收留而已。况且,外国人也是有三六九等的,要是拉丁人,盎格鲁人也无所谓,只是犹太人----与一切东方来的人一样让他觉得可疑。他打心里瞧不起哈里一家人。无论做派长相还是财产。
这种文化意识,时歧视也好,是偏见也罢,总是根深蒂固。
而哈里与劳伦斯,尽管最后终于成了夫妻。但有太多太多的不理解,于是热恋过后的婚姻,成了五味瓶。劳伦斯始终无法理解哈里所谓的神经质,不明白他为什么会为一幅单调压抑的画感慨,甚至觉得儿子突然的大哭时遗传了哈里的神经质。而哈里,本以为会幸福的生活总让他觉得缺了点什么,直到最后爆发出的那句“我从来没有幸福过!”因为,在他的骨子里,他还是犹太人,与那些在生活的边缘挣扎的人一脉相连。
爱情&民族
亚达与哈里在巴黎的相遇,是缘于摆在那个哈里经常去的书店里亚达的画。在那些压抑却又熟悉的色彩里,哈里看到了他的童年,他的故乡,和他自己。那些民族的苦难,那些习以为常的颠沛流离,那些对生命的漠视与无奈,尽管他养尊处优,尽管他没经历过,但他依然能感受得到,在心里,就像他能感受得到亚达一样。一如他对拉伦斯所说----
“即使没有见到,我也清清楚楚的知道,连它的细节,有气势它让人无法忘记的本质。………就是我自己,虽然身子洗的干净点,衣服穿得好一点,却还是像他那样的小犹太人。”
民族的共同感。只是劳伦斯,那位美丽的法国姑娘不会理解,因为在她眼中,即使是小时候,丈夫也是个漂亮健康的小男孩。毕竟,她来自另一个民族。
亚达成了哈里的情人,十几年的等待之后。哈里真的爱她吗?也许不是那么纯粹的爱吧。如果不是在巴黎,而是在那个他们一起成长的乌克兰隔离区,他还会爱上她吗?也许他依然会恐惧的避之不及,鄙夷的连擦肩的机会都没有。因为地位。而在巴黎,在异国,在一个文化不被理解,民族受到排斥的法国,血统,民族,文化,与曾经的好奇和当下的欣赏融为一体,让他们走在了一起。
后来,劳伦斯放弃了希望,因为她终于明白----“如果哈里不是为了爱情和家庭所驱使,走向那个女人,那就是因为血统的隐秘召唤。要对抗血统,她是无能为力的。”
狗与狼
“哈里抬起头来,认出了两年前见过的那个小女孩,那个蓬头垢面,一身灰尘。,手脚开裂的女孩,那个突然从一个可怕的,肮脏的,充满血汗污秽的世界里冒出来的女孩,那个世界距他是那样遥远,但毕竟是那样神秘,而且又是那样可怕的与他联系在一起。他整个身体都直了起来,就像一条养尊处优的小狗听到野狼----它那野性兄弟在森林里饥饿的嚎叫。……”
“你刚才不是说你们很像吗?”
“就像狗与狼一样相像。”
本和亚达像是狼,旷野里呼嚎着寻求生存的狼。
哈里像是狗,养尊处优的狗。因为他如狼的父辈为他打造了无需奔波的环境。
但他们始终是相像的。甚至是可以身份互换的。本后来处心积虑的弄跨希纳银行,把哈里卷入丑闻,想得最多的最大的慰藉就是“哈利的命运终归与我相似。”他要让哈里知道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他想在哈里沉下去的地方会浮起来,应验他那句“本来我可能是你,你也可能是我”。
换个角度来想----
本是狗。一只摇尾的流浪狗。为了生存,乞讨巴结,谄媚奉迎。
哈里是狼。一只被圈养了的狼。有狼的尊贵,却不再有狼的血性与拼杀。面对一切只有懦弱与无奈。
但无论如何,狗与狼是相像的,一如本与哈里。尽管哈里尽量向本吼出他们不一样,但他无法从内心里屈从于本那次咆哮出的事实----
“我们之间的差别,就是金钱造成的,而不是种族和血统!……你算什么王子!你看看自己的模样:和我一样的钩鼻子,一样的短髭发,而且你也虚弱有病,像我一样的饥饿和不幸……不过,你不是缺吃的,而是缺别的东西……本来我可能是你,你也可能是我!亚达,你为什么喜欢他不喜欢我呢?看清楚,你吧我们看清楚!他和我,我和他。我们是一块料子做的,我们是兄弟!”
犹太民族
一个习惯了漂泊的民族。一个没有国家的民族。
亚达曾经和本一样,不习惯那种法国人心目中惬意的生活,觉得那种生活始终不属于她,他们。“就像游牧民族觉得定居在富饶的平原的生活于自己无关一样。”
而当她经历了太多变迁之后,她开始期盼安静的生活。这也是为什么他选择哈里而不是本的原因,尽管他们相像,但她要的不是钱,甚至不是幸福,而仅仅时一种安宁。
亚达曾经嘲笑哈里,嘲笑他时财富的奴隶而非主人,“你属于你收藏的那些宝玉,古本……”而一切就要失去时,她才开始拼命珍惜。她突然觉得属于一个人一件物,一套传统习俗与成规是件幸福的事情----
“拥有也好,从属也好,有什么关系呢?要紧的是拥有这些关系,不管是脆弱的还是扎实的,轻便的还是笨拙的关系,而不是像这些女人,像她本人,没有根基,随风飘零……”
这多少也是犹太民族的写照吧。太多的漂泊,太多的变迁,太多的屠杀,太多的不确定,这个承载了太多的苦难与颠沛。也许正是因为这样,他们才会有那么深的血统观念,那是一种骨子里的烙印,从出生就打下,一生铭记。才会有有那么强的同情意识----
“他们虽然成了欧洲人,文明人,照你所说的那样,对象他们一压刚创业打拼的人,心里其实还是保留了一份同情……他们的父辈小时候也就是我这样的顽皮孩子,挨饿。挨打,受欺侮,这就使人于他们有了共同关系,不是因为种族,也不是因为血统,而是因为流出的泪……”
结局
亚达离开了哈里,因为她不想让哈里陷入丑闻,从那么高的阶层掉下来和她一起,她要劳伦斯----哈利的妻子利用家族势力帮助他。而她,远走东欧,生下他们的孩子,希望可以过平静的生活。一如她所想:画,小家伙,勇气,有这三样就可以活下去了。可以活得很好了。
PS:关于作者
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一九零三年出生于基辅的一个乌克兰犹太银行家家庭,十月革命
后,她移居巴黎,1942年夏天被杀于奥斯维辛集中营。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1:09:0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