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在台湾一半失望《在台湾》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06:43
  • 63

民国人物现在已经和魏晋人物一般成为了传奇,随手撷起来余世平先生为他们搜集的一本语录,读来恍似《世说新语》。有名周为筠的一位先生将自己的气力也花到了民国人物的身上,不过侧重点在台湾。

港台海外的大学者,以前听说的少,小时候的知道只是教科书的“让你知道”,于是以鲁郭曹巴老茅为一流人物。后来,除了郭沫若那本《十批判书》读来有味,其他的简直不能入眼。八九年前,我还在总角之龄,通过周汝昌先生知道了一个叫余英时的人,虽然余先生《红楼梦的两个世界》当时是欲“小子鸣鼓而攻之”,但一篇读下来,感觉清新无比。后来念历史教科书,其中对一个叫胡适的人,欲语还休,明赞暗贬,不巧遇上青春期叛逆,你赞我贬,你贬我褒,认识了胡适先生。之后便愈发不可收拾了,陈寅恪、钱穆、吕思勉、马一浮、熊十力、牟宗三、唐君毅一个个都成为了“我的朋友”,至此,谁还肯去读如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那种嚼之如白蜡的“史学名著”呢。

言归正传,周先生这本《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我在国学网看见推荐之后,便在网上搜索了一下目录。周先生名不见经传,想来也是年轻有为,看看回目,虽然我对胡适先生的生平较为熟悉,但如牟宗三先生、钱穆先生、陈鼓应先生等却不甚了解,尽管几位的书随时卧榻在侧。于是跑到网络书店订购了一本,想来必有所获。

昨日入手,连夜读毕。获有新识,一半失望。

全书没有任何脚注,遂无法得知周先生的故事来源,这是很大的毛病,我甚至窥见出一些网抄公的痕迹。想来若要找出处,周先生的著作未必能迅速出版,但像这样一注也无,那充其量只能是知识汇编和小说话本。周为筠先生对所传人物到底几多了解,不禁让我怀疑。

果然,书中错漏很多,胡适先生是第一章,一面看一面摇头。第二页周先生写到,“胡适临走时狼狈得连东西也来不及收拾,仓皇中只捡了父亲的遗稿和自己的著作手稿。”就在同一页,周先生提到了胡适忙碌于《水经注》版本展览,后文也写到了胡适苦心经营《水经注》校注的种种情事。按理,周为筠先生对胡适后半生这几乎是唯一的学术活动应该有着较为翔实的了解,应为本书的主旨即在1949年之后的国学大师的略传。然而令人十分失望,周先生仍然犯下了很大的错误,胡适仓皇离开北京的时候至少还携带了一套《水经注》以及《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这应当是对胡适稍有了解的人,都该明白的知识,周先生漏了。

最让我觉得吃惊的是周先生在满篇当中都把胡适称为“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恕我无知,我始终觉得“自由主义”与胡先生在传承关系上并不完全妥帖,不能因为胡先生一辈子提倡民主自由,于是就把“自由主义”的大帽子往胡先生头上扣。尤其以第七页的描述令人匪夷所思,周先生的原文是,

“然而,最让胡适不放心和痛心的莫过于小儿子胡思杜的‘背叛’。胡思杜顾名思义‘思念杜威’,胡适给小儿子取名寓意既表达了他对老师的敬重之情,更含着他一生对自由主义的坚定信仰。”

既然周先生详解“思杜”本意,那么杜威一辈子最为人知的“实用主义”当是较为合适的标签,何必又拉扯作“自由主义”呢?我想,从休谟康德斯密一系传承入托克维尔乃至哈耶克大光其说的自由主义谱系里,杜威和其徒胡适很难有一席之地。

周先生为傅斯年立传。颇使我烦恼的即是文献来源的模糊。文中曾提及傅斯年观延安礼堂一事,我知道这个故事最早是从一篇网文,之后也没有在什么纸质书里见过,周先生这是“第一个吃螃蟹”的。然而这样一个故事到底从何而来呢?有人告诉我说来源自何方的《党史笔记》,我完全没有印象,昨天又重检下册相关章节,还是没有收获,希望有知道的人能告诉我。

不列明材料来源,只是笼统在最末一页写一个“致谢”实在不令人满意,诸如以上种种,遂使我怀疑周先生对网络文摘的多为摘采,而失之核检。我对剩下的大师篇章也未敢轻信了,于是吸收新知识的愿望,也一并落空。

此外,我对周先生的用词遣句,颇感不惯,时而有出现程式化教科书腔式的诸如(胡铁花的行为)“对于抑制恶习起到一定积极作用”颇感厌恶,当然,这许是我个人好恶的问题,并不该拿出来深究。

不管怎样,对于方东美、徐复观、牟宗三、钱穆、陈鼓应、南怀瑾等先生的简略记述,还是颇为难得的,至少能窥其大概,知其大端。

一半失望,是我的真实感受。

2009-3-8

书名:在台湾——国学大师的1949

作者:周为筠 著

出版社:金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定价:32.00 元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