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1949年《纪念那些平静或者华丽的转身》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06:41
  • 55

1949年无论人们承认与否,国人的命运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相对于国共两党的对峙,无论当时的人们选择离开或者留下,都意味着对其中之一的背离。

回想起当时那个大变革年代,我们会想起什么?是百万大军横扫南中国?是土地改革农民的欢庆鼓舞?是开国大典盛大的游行和阅兵?还是建国初期颇有些意味的联合***与政协?这些官方的宏大的记忆的背后,那些亲身经历者的私人的回忆、日记和口述,那些具有个性思考的记录有没有存在的必要和价值?傅国涌先生的这本《1949年中国知识分子私人记录》从个体的角度回头看待那段六十年前的历史,也许是未必全面,但绝不是偏狭的;也许未必是深刻的,但绝不是肤浅的,也许未必有着很强的代表性,但绝不是阳春白雪的特例。一个人的遭遇如果没有时代的背景,无论怎样荡气回肠或者缠绵悱恻都还是他独自的生活感受,但如果把人物放入历史背景中考虑,他的所思所想甚至一眸一笑都会带有些历史厚重的意味,而且与钦定的国史比较个人观点反而因为参差显得更可亲可信。个人认为当代的中国的历史过于注重宏大叙事,忽视了个人在历史大潮中的感受甚至挣扎,只见到森林没有树木,进而人们会对那些没有树木的森林们产生一种虚无感,变得那么的不真实。傅先生只从个人日记回忆这样第一手资料入手,固然增强了作品的真实性和说服力,但我也为那些本该留下些声音,但因为种种原因未能留下文字的当年的知识分子们惋惜,那些沉默的大多数往往更具有表现力和代表性,只要研究得足够深入,即使是转述也未必全是隔靴搔痒的。傅先生在书中努力尝试着表现一些大人物或小人物在历史大剧中一些表演,尽管他们不是主角不是导演,甚至他们未必明了导演的意图,但正因为其的率真更显可爱,何况一个跑龙套的演员也可以有他的精彩戏份呢。

历史是人的历史,人在历史中被推动,这是马哲的辩证法。不能把当年的知识分子思想剥离当年的历史环境,也不能因为以后发生的种种运动,就武断的认为当年的知识分子是多么的不智和浅薄。我们可以认为书中的胡适不为毛任命的“北大图书馆馆长”所忽悠,毅然追随国民***南下是一种清醒,他固然有着常人不及的英美民主制度的深入考察和极权政治的发展演变的思考,但同时这与胡适长期以来受蒋的信任和赏识,在国民***中担当重要职务无法分开。拿他与那些长期受国民党排挤甚至迫害的知识分子相比较实在太过于苛求。当年的开国大典,我们可以看到书中那些或漠生或熟悉的名字背后鲜活的经历和思想激荡,或欣喜兴奋,或犹豫彷徨。这些代表当时中国最先进思想的知识分子们放弃了自身的思考,大多投身到新政权的建设上来,恐怕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近现代的中国实在太过苦难深重,一百年的血雨腥风让国人特别是具有敏感的忧国忧民气质的传统中国文人压得无法喘气,能有这样一个有着看上去很美的愿景和改变摆在面前,有多少有良知的知识分子能够抵抗如此的诱惑呢?时间如果真象胡风说得那样可以开始的话,那就让它停留在49年那个时刻,一切都在孕育,一切都在转变,但一切又没有爆发,就像肺结核病人脸上的红晕,又像一场戏剧的喜剧开场;仅仅过去几个年头,那些自以为可以指点江山的风流人物们就变成了55万待***的对象,就象一场荒诞剧;在那些众所周知的运动中,中国的知识分子先是集体失语,续而集体失忆,进而助纣为虐却真正是是数千年中国文人历史上最难以启齿的耻辱,变成一场彻头彻尾的悲剧。看完此书,想想当时和其后的那段历史,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诚然。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