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超新星《突围之难与突围之路》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04:12
  • 100

好吧,这篇文很脑残,抵抗力差者请自重……

--------------------------

一.从1999到2009

1999年,《萌芽》杂志社举办了第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而如今十年过去了,“新概念”已成为一种文化现象。对此,宋静茹在《夜色微醺》中写“下午四点,和刘嘉俊在陕西路长乐路的Star Bucks喝咖啡,只为昨天上午他在msn上的一句话,‘其实,说穿了,从一九九年起,你、我,很多人的生活就不由自主了……’”新概念的意义在于:为创作冲动强烈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自由表达的平台,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但后来,这种自由却泛滥过度,演变成为一种空虚与混乱。

“八零后”、韩寒、郭敬明……等词汇似乎成为一个时代的标记,但与此同时又是不全面的。在媒体、作者与读者的博弈中,我们所处的时代表现出的更多的是一种混乱。

在混乱当中,我们仍可以看到不少年轻作者充满诚意的作品。这些作品与大众所认知的“八零后”特征有所相异,本文将主要对这些作品进行评论。

二.青春文学与青年文学

1999之后,大量的青春题材作品在市场上出现。或许是因为这类作品的主要读者——青少年的购买力活跃,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早熟、而压力与环境的复杂又使他们的心理比父辈年轻时更感伤、迷茫和脆弱,对成长、爱恋的矛盾更加敏感。

但是中国的图书市场并不完善,一窝蜂的现象尤其严重。见到有利可图,大小出版社甚至小出版作坊纷纷投身此列。编辑水准的参差也是一个问题。同时评论界缺乏灵敏的回应,而许多缺乏责任感的媒体则对各类少年作家不分青红皂白大肆宣扬……种种原因导致了“青春文学”的生产过度饱和。据了解,到2004年,青春文学市场遭遇了一个寒冬。这其实是可以预料到的。水准低的作者会被淘汰,而生存下来的作者将会朝不同的方向成长,以迎接下一次挑战。

就在2004年前后,不少有才气的年轻人方才真正表现出自己的实力。其中值得关注的是由马原推出的“八零后五虎将”——蒋峰、李傻傻、张佳玮、小饭等人。

走在先锋路上的五人,作品与泛滥的青春感伤作品表现出极大的反差。蒋峰在《维以不永伤》中极力向高难度的技巧挑战。相似的作者还有苏德,《钢轨上的爱情》对叙事技巧进行了挑战,并表现了她作为一名年轻作者的潜力。她在短篇《九赎》中的表现,不论成功与否,其对叙述技巧挑战的勇气都值得尊敬——而做出这些挑战出于何种原因暂且不论。而两人在最近的长篇中的表现,有读者认为是一种退步,但是这却有可能是一个过渡?这或许正代表着一部分对技巧极度迷恋的作者,向着更沉着、更现实的方向成熟起来。

同时李傻傻的乡土题材也值得关注。这为我们审视当下的年轻人提供了一个新的、更全面的角度。而颜歌在200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五月女王》同样转向了乡土题材。乡土题材受到越来越多年轻作者的重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年轻不仅属于浮躁与肤浅。

同时,在2004年,笛安发表了长篇小说《告别天堂》。此前在《收获》上发表的《姐姐的丛林》,已使她成为该刊最年轻的作者,受到广泛关注。笛安最独特的,是她的真诚与成熟:她拒绝伪装、假惺惺与无病呻吟,拒绝粉饰与做作,但又不回避敏感与叛逆,勇敢地去直视年轻人的心,去勇敢地表达尊严、宽恕等宏大命题;同时她的技巧又相当出色,《姐姐的丛林》叙述节制舒缓,底气充足,在《告别天堂》中她自由地在多人称视角、回忆与现实两条平行线索中穿行,体现了对结构的成熟掌控。这使她成为最瞩目的文学新人之一。

这些作品虽然大多仍在青春题材的范畴中,但是它们体现了作者们突围的野心与探索的勇气,这是难得可贵的,也是值得我们关注的。而对于读者而言,我们可以以更全面的视角去审视年轻,这可能是最重要的。

三.年轻的方式

2007年明天出版社推出了“明天青年作家”文丛,其中包括周嘉宁、颜歌、笛安等9位年轻女作家。这套丛书并没有收到足够的关注。但是这种野心与勇气值得敬佩。其中宋静茹、徐敏霞、徐璐、周嘉宁四位作者,则以四种不同的姿态为青春代言。

在宋静茹的作品集中,有一篇《一个愤怒女青年的自白》,似乎可以为许多文艺青年和愤怒青年代言:自信自己拥有出色的才华,对文艺作品广泛涉猎,对自我迷恋,对外界则持批判态度。半戏谑半严肃的文字让人相当过瘾。而《你见过老人吗》等散文作品则表现了一种内省、审视的姿态。

而徐敏霞则试图扩展青春的种种可能。《脆弱的联系》通过简单的故事去讲述年轻一代的不安全感,《喜宴374》则去挖掘城市与青春的关系,同一个弄堂的姑娘与不同的人生,使蝶衣的内心“下起一场雪”,而舒缓的叙述则使读者跟随着小说的推进,心中也下起一场雪。但最令人注目的则是集中没有收录的两篇关于北海固的散文作品。毅然到贫穷的北海固支教,有力反击了“年轻即肤浅浮躁”。但徐敏霞以审视的姿态去回顾这段经历,则反击了“八零后只能蜗居在青春的巢穴”中的说法。她用观察与思考写成了《一股液体流经北海固》,以城市视角审视贫穷与落后,或许存在缺陷,但是却相当耐人寻味。《记忆里的地方》第二人称的叙述坦白和尖锐,那种直视内心的姿态正是这一代所稀缺的。这种视野正是我们所缺少的,也是我们所追寻的。

徐璐的作品集称为《关于理想的课外作文》,似乎正证明了徐璐的理想主义。徐璐的选材虽大多是大学生活,但是充满了阳光气息,同时又不回避疼痛。《李莫愁们念去去》关注四位女研究生的生活,行文幽默诙谐,毫不做作,具有一种温暖的质地。当理想主义成为一种稀缺,这或许是一种悲哀。徐璐试图捍卫年轻的纯净,这种坚持让人感动。

而周嘉宁是其中最迷恋青春的作者。2006年发表的长篇《到南方岁月去》,试图在物质的贫乏中追溯青春的本源,以最深情的姿态表现了青春生命的荒凉与生命力。这种深入的角度,与对技巧的把握,把周嘉宁与其他沉醉与青春期的作者分开了。从《明媚角落》到《小绿之死》《明天大厦在倒塌》,文字风格在不断转变、写作姿态也在不断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对青春的迷恋。这种坚持是有意义的:因为这是对内心的回应。

关注青春本身,可以有不同的方式。只要是真诚的,只要回应内心的声音,这就是值得的。或许可以套用一句台词:“年轻不是过出来的,是活出来的。”年轻是作者们绝对无法回避的经验,以自己的方式审视青春生命,用思考与写作审视自己的内心,去表达时代的声音——就像鲁迅在《伤逝》中所做的一样。

四.残酷与温暖,童话与乡土

2007年,《小说选刊》刊登了两位年轻作者的作品:笛安的《莉莉》与颜歌的《请带我到平乐去》。

《莉莉》是一个关于成长、背叛、宽恕、尊严的童话。这些笛安所擅长的命题,这次以一种温暖感人的方式,沉浸在童话中。在成长中,母狮子,懂得了原谅,学会了坚强,成为了一只最优秀的狮子——她跃过了人生中最艰难的一道峡谷。成长以隐喻的方式存在,却使读者无法回避。从这个角度来说,《莉莉》是一则意义深刻的寓言:成长就如狮子莉莉的生活,从无知到成熟,在不安、无法掌控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生活的方式。

而《请带我到平乐去》,是一个充满了烟火气与诗意的谜团。全文沉浸在舒缓的暗示中,直到最后一刻,谜团解开,读者才感受到作者的用心良苦。这是一个乡土题材作品,但同时又是一篇技巧出色的先锋作品——正如评论家(1)所言,这篇作品的先锋性,在于:作者为那些不起眼的物象赋予了深刻的意义,使全文成为一个稳固的整体。和《莉莉》相似,颜歌的叙述舒缓,不同的是,情感更加节制。

这两篇作品以其成熟与独特打动了我。而两篇作品的相似之处在于:成熟与勇气。那么多年过去了,八零后一代已经成熟——尽管成熟的方式各有不同。但是对生命的迷惑、对物质与精神的迷惘并没有完全消失,而这一代人背负着更大的责任,而时代的大环境更复杂。作为一名优秀作家的敏感正应在这时表现出来。这两篇作品,纵使技巧出色,但这不是最成功的:《莉莉》成为了一代人的隐喻,《请带我到平乐去》正视世界的复杂。同时两篇作品又表现了生活中的残忍与温暖——不管以何种方式。残忍与温暖,或许是对立的,但绝对是一代人无法回避的,而两位作者分别选择了童话与乡土的方式,以独特的姿态呈现出自己突围的勇气与决心,以及实力。

从这个意义上讲,笛安与颜歌应当惺惺相惜。两人正走在突围之路之上,以自己的方式。而探索与寻求突破,正是她们一直努力的。笛安在《芙蓉如面柳如眉》中,叙述更加出色,结构更加沉稳,情感强度未必如《告别天堂》,但是打动人的是她对尊严与美的寻求,而在《怀念小龙女》中,她又以怜悯的姿态,讲述了一个关于爱与宽恕的故事,而这种怜悯“在《圆寂》中更是成为了一种慈悲”(2)。她不断地向灵魂的深度进发。而颜歌在《良辰》《异兽志》《五月女王》中不断转换文字与叙述风格,“不变的是对人性的探索”(3)。她一直扩展写作的宽度与广度,并保持探索人性的深度。

五.综述

许多年轻的作者,深知突围之难,仍以决心与探索的方式坚定地走在突围之路之上。从1999年到2009年,许多作者与作品引起了大家的关注。但是青年作者固有的缺陷仍困扰着这些作者们。所幸的是,这些作者正在成熟,而出版界和读者也慢慢走向成熟,对这一年龄段的作者和作品,评论界也不再缺席。这一代作者是艰难的,在物质高速发展的时期成长,在文学性与商业性中寻找平衡,成为不少作者的问题;在有限的人生经验中,创造青春生命的神话,看似不可能的奇迹,但许多人正在努力。同时,这一代作者又是幸运的: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无论是外部世界还是内心世界,这一代作者审视世界的方式都将是独特的。因此我认为:在这一代作家中——我这里所言的“这一代”也包括九十年代出生的写作者,将会出现成功的作家——而且他(她)必然是独特的。这会不会在下一个十年出现,现在仍不能下定论。但是,最终会出现:因为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表达者,包括这一个时代。

----------------

这是篇脑残文的更多明证:

(1)(2):我不记得是谁说的了。

(3):这是徐研女士说的,但我不记得在哪里看到的……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