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爱因斯坦传《永不老去的你》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01:34
  • 71

有段时间我企图读懂《相对论》,不过等我拿到这个书都时候我马上放弃了这个念头,退求其次,弄了本《爱因斯坦传》来读。书的版本并不算好,大概只有特别崇拜他的人才能用这样的方式来写-------爱因斯坦人生的每一次选择,都是高贵,真诚。善良,正义的。“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在这本书里,爱因斯坦显然是尊超越时代的神。

爱因斯坦当然不是神,所以我觉得作者是用一种非理性的方式在记载描述一个理性的人。我喜欢爱因斯坦――-不是因为他有神一般的智力;不是因为我了解他的《相对论》到底是什么,他为物理学做出了如何卓越的贡献......而是因为这个人有一颗执着,热情的探索之心。他对于时间空间都提出了对常人来说很难理解的概念,时间是可以膨胀的,空间是弯曲的,质量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这样的观点近乎玄幻,而却能够被科学所验证。他的发现让人觉得自己所处的世界竟然如此神奇,好像每个人都要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了呢!我想,他之所以在那个时代,在不懂物理学的民众中间激起那么热烈的崇拜之情,可能就是因为这样一个有点幼稚的原因吧,他抓住了人类的好奇心。

人类对于自身与自身所处的这个世界总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敬畏与孜孜不倦好奇,每个对自身或者是这个世界有所思考,寻求答案的人,总会在这些领域相遇......哲学,宗教,文学,科学,巫术......等等。这一切都形式都是人类的对自身,对世界的探求,不过是所用的方法不同而已,或用正道,或走邪途。在这一切形式之中,唯有科学具有强烈的明晰性,确定性,可验证性,所以科学的美是理性之光,是毋庸置疑的美,是庄严而不可更改的存在。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必然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严密的推理能力,而当他用这样的态度来审视生活的时候,他在某种意义是上就又成为了思想家。

这本书里还真为爱因斯坦戴上了“伟大的思想家”“伟大的和平主义者”等若干称号,是否匹配我不知道,但是我从爱因斯坦自己的描述中,发现他的观察又准又狠。他对于美国,日本,中国都有所评价。评价中国人的话让人有点伤心,他说:“这个国家的国民有一种奇异的淳朴,他们付出很多,得到很少,但是他们好像没有意识到自己悲惨的命运与处境,他们与自己民族曾有过的文明好像毫无关系。”看这句“他们好像与自己民族曾有过的文明毫无关系!”,显然他非常失望,这个不是他所向往过的中国,后来他表达了对“五四运动”的理解。

虽然书里时时处处都把爱因斯坦描述成一个超凡脱俗的神,不过细细阅读,还是能体验到爱因斯坦在人世摸爬滚打的艰难之路。早慧,沉默,没有读完高中就被责令退学;十六岁为避军役,自作主张脱离德国国籍;经过艰苦的努力才进入大学,成为无国籍的大学生;毕业后接着就失业;为谋求一份稳定的职业而倾其所有加入瑞士国籍,而此时他的父亲破产,母亲不得以替人帮佣为生。这些生存的烦恼让爱因斯坦精神上苦闷之极,这个还没有被发现的天才这样打趣自己:“我还可以去拉小提琴,这样至少也可以赚点钱吧?”他生活的转折点是在一个同学的父亲推荐他进入了国家专利局,每年有了三千五百法郎的固定收入后,他不再为生活发愁,全心地投入到工作和对物理的研究之中。两年后,他发表了《狭义相对论》,再两年,他的理论被英国科学家所证实,他作为一个物理学家的声名开始远扬。

他的生活也并非没有瑕疵。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他的同学,个性聪慧,腿略有残疾,一直想与爱因斯坦事业上共同进步。但是,在琐碎的家庭事务中,她消磨了自己的才华,爱因斯坦也在岁月中消磨了对这个女人的爱,转而和自己的表姐来往,最后与表姐结婚,此时,他四十,表姐四十三岁。诺贝尔奖金本来约定好交给米列娃,但是由于他投资失误,折损了很大一部分,这直接造成了米列娃对他的恨。她一直没有办法原谅他。他谈起自己的这个妻子,说她有一种“美狄亚”的气质,也许她的感情太激烈,可他并不需要。他还有许多的红颜知己,和她们之间的情书来往并不太回避自己的妻子,――所以,他第二次婚姻的幸福度也值得怀疑。不过这些事情因为发生在爱因斯坦身上,所以就成为了浪漫传说。不过不管如何,我相信他最深的快乐不是来自于任何一个女人,而是来自于他的内心,他对于物理的兴趣,他对宇宙的探索之心,这,也正是他魅力所在吧?

关于相对论,爱因斯坦很简单地假设过一点:当一个人与光速保持同样的速度前进的时候,他永远不会老;当他超过光速,他就可以回到过去----这样的速度让人憧憬,我想爱因斯坦的思考力就宛如光速,他甚至探射到了宇宙深处,他真是可爱,用这样的速度思考的爱因斯坦,是永恒的,他不会老去。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