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生命的不可思议《破执,无欲》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1:00:10
  • 55

《生命的不可思议——胡因梦自传》这本书是09年春节带回家看的,囫囵吞枣地翻了一遍。她的生平自传我并不感冒,因为从兴趣、追求和环境上看,我与她几乎没有交集。但后半部分对于心灵和人生的哲学性思考却让我食之若饴。我和她一样,都是擅长于压抑自己情感的个中高手。除了恐惧、愤怒、忧伤这些负性情绪,甚至还包括了喜欢和开心这样的正面情绪。造成这种压抑的原因,一是家庭环境,如同胡因梦传承自父亲的压抑性格和母亲的高压控制欲一般,我父母在情感表达方面都不舒畅,于是我从小就学会了沉默。另一方面原因则是中国的民族性格,或者说传统文化中一些理念的影响。对中国人性格影响最大的佛儒两派都讲究内敛,对于自己的情绪加以隐藏或者控制。想像一下,假如一个男性对一位素未谋面或者只有数面之缘的女性说“我喜欢你”,西方的女性也许会觉得很高兴,会觉得这是对她的一种肯定。而具有东方传统思维的女性则会觉得是种很没礼貌没修养的行为。

我的思想和行为受传统文化的影响实在是太深了,以道家的天人和一,清静无为作为内核,以儒家的入世风格作为外衣,辅以一些法家的“术”和“势”作为行为的樊笼,再修饰上些许西方的骑士精神和绅士风度,把这些全部揉杂在一起,就是理想化中的自我,所以常常会产生激烈的心理冲突。这就是兴趣面散得太开的后果,虽然是批判地接受,但是太多知识和思想并存总是会在脑子里打架的。也许是因为小聪明有余而大智慧不足,吸收得太多,却没有能够真正进入内化和融合的层次。

各种情绪压抑得太多,导致所有的压力都指向内部。总有一天,压力会沿着某个缺口渲泄出来,这个时候,人的理性是极容易受到欺骗的。因为人的记忆和思维都是有选择性的,而且这种选择是完全在潜意识里进行,直接反应到意识层面的只会是被无限制放大的某一个局部的情绪。于是,如同放大镜下的世界一样,真实往往会被扭曲,变形甚至完全颠倒。夸大的思今如是,偏执的指责和冷淡亦如是。这大概可以解释我为什么会时常钻到牛角尖里去。

还好我对内在压力的消化方面做得比较好,不然早就发疯了~

胡因梦对身心灵的探索师承一位叫克利希那穆提的人,其核心思想靠近于佛家,即一切冲突和不安的来源在于欲望,包括占有、掌控、改变等。而在参悟的道路上,他认同的是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因为努力想使自己进入某种理想状态本身也就是一种欲望。他还认为人心不安的起源是由于整个世界对于传统的遵从。比如中华民族根深谛固的面子问题,胡因梦给出的解释是认为“是不是人心之中都有自卑和自我否定的倾向?然而这份自卑必定是从想要变得更好的欲望而来的。”至少,我是有这种倾向的。

但是,没有了欲望,人类还可能进步吗?

本以为回家后没有俗事的耽扰和太多的人际互动,晚上的休息会踏实一些,不料栩栩如生的梦境还是如约而至。也许是因为白日梦做太多了的后遗症吧~在初六深夜,或者是初七凌晨,从梦境中醒来,整个灵觉忽然间就完全清醒了过来。那是一种难以言喻的感觉,上一秒还沉溺在梦境中,下一秒却变得灵台清明,仿佛有种危险来临的预感。深夜里万籁俱寂,不再有四环路上从未断过的车辆轰鸣声,我的听觉变得前未所有的敏锐。听着后院人家里的滴水声,开始了又一轮的自省。

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这个命题已经深究了一年有余,却毫无进展。所有的形容词都太流于表面。善感、压抑、过度自保、多虑,在这一刹那蹦出来的都是类似的偏贬义词。而隐藏在所有这些表相下的真实却似乎从未展露过它狰狞或是友善的面孔。也许正如克氏所说的,太过于强求反而会给自己设置了障碍。想得越多,丝绪越乱,把最底层的自我层层包裹起来,成为了一道自己无法破解的迷宫,反而是旁人的只言片语偶尔会靠近真相。

有时间的话,静下心把胡因梦这本自传中自省的部分再仔细读一读吧,或者直接找她的精神导师克氏的著作拜读一下吧。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