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与逍遥》从中西两国的文化差异着手,展开了一场文化背后的精神对话。从而探求在这个上帝已死的世界背后,精神荒漠的最后的出口。阅读这本书,犹如经历了一场惊心动魄的精神之旅,文化冲突的背后,隐藏着的是人类追寻意义的精神生活的本质。我们是没有办法做一块石头的,无论这块石头是山野庭院中的安逸,抑或是荒漠中的无奈。刘小枫用他充满思辨的笔触,带领我们思考精神祭奠的所在。
似乎身为人,就是在不断的意义的最寻中生活的,我们不仅要面对卡吉娅的诱惑,还要看清阿雷特的引导,没有灵魂的肉体,只是动物世界中的一粒微尘,不用思考,不会悲伤,但也不会快乐。所以自从有了灵魂的那一瞬,就注定我们离开伊甸园,开始了在尘世中永不停息的追问。东方也好,西方也好,只要是人,都会不断探寻世界的意义和为人的意义,而这些探寻,经过古墙千年的哀叹,无数血液和泪水的浇灌,最后融在了诗人的那一声声歌吟中。正如海德格尔所说的,真理变在这些被历史风化的艺术中向我们敞开了。
所以,对赫尔德林和屈原的诗的探寻,就变成了对于文化意义的追根溯源。然而“人在寻求世界意义的同时,又在毁灭世界的意义。”萨特将上帝彻底的放逐,划定了所谓的真理的界限,认为人可以遵照自己的意志来行动,于是对于我们无法了解的东西,我们完全有了可以不了解的理由,狂妄自大的我们毁灭了天堂,堕入了自己制造的地狱之中。而在中国,我们最早就开始信奉人与天的合一,人既然代表了天,那么人就一定是善良的,其实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是东西方文化差异上的最大不同点。但是即使是相信人性本善的我们,也没有足够的能力面对人生的欠然,人是无力的,苏格拉底说:我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想要了解世界是人天生的愿望,未知对于我们的恐惧是无法消除了,所以我们不断的寻求意义,但可悲的事,世界真的是可以认识的吗?即使知道了自己的基因是由什么代码组成,知道了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就真的以为着人真正了解了世界吗?那我们又是因为什么而由这些组成,从而存在于世的?什么使我们成为这样,又是为什么呢?一切都证明对于存在物的答案之于存在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所以即使失去了天堂,也不意味着地狱的覆亡,与其在骄傲的地狱中徘徊,还不如回归天主的圣恩,因为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是安抚自己受伤的心灵。中国人用一种植物性的宁静来回避痛苦,也许并不能说一定是一种不利的逍遥。就我个人而言,当沉醉于一种自然的安宁中,确实感到孤独与寂寞的离散,动物性也许就是一种神性,而人世却决定了我们的无法回归,因为罪已经注定了该隐的无所逃离,所以我不认为成为一颗石头是不快乐的,但对于已经渐行渐远的我们,它是不可行的。而天堂确实存在的,只要我们从新用虔诚沐浴在圣恩之中,人是需要信仰的,没有信仰,世界就是地狱。曾经在《新发现》上看到过一片关于信仰的文章,题目就叫做发现信仰分子,讲述了科学研究中发现,人在信仰中发生的生理反应,帮助人分泌了abcd的某种物质,而这种物质对人体及其有益。这证明的信仰对人体的有益。这篇文章看似是某种对信仰的肯定,实质确实人类理性对于神话的又一次嘲笑。是什么让我们的大脑分泌出a,而不是b或c呢?是什么让信仰成为信仰呢,这绝不是简单的科学理性可以用数据可以衡量出来的东西就像即使我知道了我身体的每个构造,每个细胞的运作,死亡对我来说仍然是个严峻的问题。
在黑暗时代中,骄傲是不可取的,我们不需要荒漠的地狱,不需要虚无,虚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为了这种无,真的有必要放弃上帝的神恩吗?这是我们值得神思的问题。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59:04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8309.html
下一篇
废都《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