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本来没指望从《如何是好》上面找到什么火花之类的东西。虽然我知道霍恩比的书就算再烂的翻译也能搞出点霍恩比风格来。
读《失恋排行榜》是因为……
能读下来则是因为第一次见识到这种语言风格+第一章实在是太精彩了。
读《男孩,男人》是因为《失恋排行榜》还不错,而且那时候我正因为戴维.洛奇而为英国小说家着迷。但看过了《男孩,男人》,我觉得霍恩比可能就那点能水了,如果离开足球和音乐,他还能写出什么好东西来吗?
所以我在等待《极度狂热》。
在看过了英国版和美国版的电影《极度狂热》后,我刚好又在图书馆发现《自杀俱乐部》,然后发现霍恩比的技巧和想法虽然有限,但他倒是能够准确 的抓住人类社会中那些浮在表面的问题,虽然不做深入探讨,也从来无法指明方向,但至少能够诙谐的调侃一番。这种调侃的基本方式是将人内心的矛盾通过异常简 化的语言和类比(如果是《极度狂热》,那就可能是足球,如果是《失恋排行榜》,那就可能是音乐)描绘出来。让人忍俊不禁,同时哑口无言,细细想来还要感到 丝丝寒意。
《如何是好》好歹入围了布克奖,这让我很后悔读过了《男孩,男人》,因为我现在不得不说:在大陆已出版的霍恩比的书,我很不幸的都读过了……
“一般来说,当她倾诉这类话题时,我都会觉得自己老了但还兴致勃勃——即为倾吐的秘密而心满意足,也为所有的分分合合,调情求欢而感到激动不已,甚至在没什么事发生的时候,也会隐隐约约的嫉妒贝卡时不时忍受的深切的孤独。”
有人会嫉妒别人的孤独,有人会嫉妒别人的出双入对,钱老说:这叫围城。然而孤单的人群追求婚姻被视为符合社会的传统道德行为规范,已婚人群向 往自由的生活则成了道德规范下的一股暗流。双方的诉求是不平等的。《千年女优》里面,某配角就曾经感慨:是不是数十年的追求,让千代子似乎永远都那么年 轻……已婚人群真是好可怜,如果他们冲到大街上高喊:TNND,我居然结婚了!人们一定觉得他是神经病。如果我冲到大街上高喊:TNND,我怎么还是单 身?人们最多送以嘲笑。只不过,这群可怜的人估计没多少会愿意和我这样的做个交换。
所以我选择这里作为开始,矛盾揭开了幕布,道德露了下脸,人类为自己的生活做了很多该做的事情,但真正面对内心的时候,还是经常会不知所措。
“我再也没有见过他。(哦,但我想过他,我当然会想的。他真的不再是这个故事的一部分,但是在以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里,我将发现自己还会在想是否他已经有了个伴,是否还记得我,还记得我曾在他身上留下的小小的但去不掉的疤痕……”
这就是配角的下场,也是作为单身一族的下场。他们永远不是别人真正故事的一部分,尽管他们有强烈的想当主角的欲望。但最后还是不得不发现:能够渴望的,只能是“是否还记得”。(哦,该死的霍恩比,***的是个男人,你怎么知道她会想的?几个月几年后还会想的?)
“对每个人而言,人的普通生存状态就已经足够戏剧性了;你不必通过吸食***或者成为表演诗人而去体验极端。你只需要去爱某个人。”
所以说,当你无法给予你的爱,无法去爱某个人的时候,我建议你去吸食***或者成为表演诗人来避免生活的乏味。可为什么已婚人群才是这个社会上真正抱怨柴米油盐,抱怨生活乏味的人?为什么单身人群才是被羡慕的拥有自由的生活,可以把生活过得充满艺术气息的人呢?
可这是真的,不容置疑的,唐纳德.费尔南多(D.F)就曾说过:“如果没有爱过,也就没有生活过。”——《哈啦瓦力》
“悲伤总是善于将自己隐藏起来。”
悲伤,具有隐性基因,当碰上显性基因时,会呈现隐形状态。所以从遗传学的角度上讲,为了避免被悲伤这种疾病侵害,最好的方法是到别人那里找个 合适的显性基因跟你配对。否则,你听悲伤的歌曲的时间就会比你过着不快乐的人生的时间还要长(《失恋排行榜》)。单身的人群普遍患有悲伤症,症状会在任何 时间,任何地点出现。不要指望你睡了,它就放过你,除非你不做梦。如果你真的不做梦了,你还有什么不悲伤的理由?
当然,如果那个显性基因并不大适合你,那么早晚,你的悲伤也会呈现显性。从统计数据看,民政部2008年共计办理结婚登记1049.9万对,办理离婚登记155.3万对,做粗略的计算离婚率是14.8%,所以找到不合适的显性基因的概率应该不会超过25%。
也就是说,大家面对的问题是要么通过有75%成功几率的婚姻治疗你的悲伤,要么无可救药的悲伤下去。这就不难解释为什么结婚会成为社会道德行 为规范。但基本解释不了为什么大家都说结婚意味着忍耐。所以我才站在悲伤的高度来谴责结婚人群。这可不像戴维站在道德高度来谴责所有正常的人。
因为很明显的,戴维是个找抽的男人。
“这就是慈善,它全是关于它能为我们带来什么,而不是像布莱恩这样的人。”
小时候,我基本上也活在被施舍与可以施舍的平衡点上。中午我至少能吃上两个馒头,虽然连咸菜都没有。那时候,最反感的事情就是老师表扬某某人 为班级做了什么贡献,为社会做了什么贡献。比如给捐款箱里投了一角钱,比如给班级捐了一条手巾。所以我长大后会和别人讨论:“道德就是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 性,”道德这个词只要说出口,就应该和别人无关。当人们站在一个道德高度去谴责别人的时候,就是他们违反了道德的时候。几年前有个电视节目,一个人为一个 陌生人捐了肾脏的故事。有个老师感慨这个人人格的伟大,带领自己的学生去拜访这个人,被记者撞见。记者问了这些小学生一个问题:如果是你们,你们愿意这样 做吗?这个记者比戴维勉强过得去的一点是:他起码用的是疑问句。戴维在处理这种问题的时候,根本就是祈使句。更有甚者,他做的事情实际上是捐他老婆的肾。 所以我实在不清楚为什么居然有人说戴维是新好男人。当然也不清楚拿了别人施舍的钱再捐出去的人为什么会被称为人格高尚。
扩大一层,地震时期让自己员工捐款,然后以公司和公司员工的名义捐款的公司就是道德高尚,公益心强的公司吗?
再扩大一层,……吗?
我喜欢能够让别人快乐的感觉,因为那个时候别人的显性基因会让自己的悲伤呈现隐性。而且这必须是我自发的,而不是社会道德行为规范强加给我的 (但如果以损害别人为自己快乐的源泉,那就不是讨论“人之为人的内在规定性”了,因为反人类的人不在讨论范围之内)。社会道德行为规范真正能够赋予我的, 仅是让我能够站在悲伤的高度去谴责别人的快乐。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58:43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8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