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八十年代访谈录《那激情和浪漫的年代》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57:38
  • 82

人无法选择自己出生的时代,如同无法选择母亲。

今天读完了北京三联版《八十年代访谈录》,在末页写下这句话。今天,收到朋友从香港带来的牛津版《八十年代访谈录》。在首页写下这句话:希望通过此书大致了解一下今日意识形态的底线。

不同的书有不同的作用,共同点是让我快乐。书籍就是那扇门,透过它能够体验不同的人生。很多事,牛逼了就简单了,比如小品,首先是要能让人笑,小沈阳就满足了这点,“电影,首先要好看,然后再谈别的”,以我的审美能力,《虎口脱险》、《小兵张嘎》(黑白那个)就挺好看,唱歌,你先把音唱准了再说感情。

港版的里面多一个人的访谈,刘奋斗。

奋斗说当年八九的时候他去师大贴大字报,学生谈治国,行,没问题,但“大小便完了,您冲水行么?”这事,我当年说“观棋不语真君子,拉屎不冲是***”。要治国,您先把屎冲了。

说回来访谈录,或许每个年代的人们身处其中总是更多的谈论苦楚,但看看这些关键词,想想从八十到九十正是海德格尔说的“从诗歌的年代到散文的年代”的过度,还是难免怀念那个充满激情、艺术、理想和追求的年代。

八十年代:激情,浪漫,理想主义,启蒙,精英,争论,思想……

九十年代:显示,利益,实用主义,功利,大众,精明,焦虑,市场……

查建英在和阿城的访谈中大致有些归纳,有相当一部分人文知识分子在从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的过度中被边缘化了,取而代之的是科技知识分子,市场知识分子。八十时这些人文知识分子实际是话语权的把持者。李泽厚《美的历程》当年是大畅销书,刘再复一演讲,讲文学主体性、二重性,有上万人去听,我忍不住在页边写下“梦幻般的年代”。

看得我孤独,憋闷。中产不多,准中产了,士大夫精神缺失,没思想没主心骨。否认历史,教育当作宣传,不客观不准确,没有主义,没有信仰,只有意识形态。

整体浮躁。焦虑和不自信成了主流。如同八四八五直至九零后的小孩们,表面上“动物凶猛,实际内心极其纯情,”没信仰,只能靠外形撑着,喀嚓一倒全是纸架子。最近还在看《光荣与梦想》,琢磨琢磨,中国近三十年,就改革开放着三十年,走了别人二百年的路,经济路。文化呢?彻底断层,文化不能跃迁。五四,新文化,简体字,老东西没了,读繁体字成了一种能力,自己的东西还没看明白你跟那翻译什么劲?文革,批林批孔,得,读古书又成了一种能力,中国文化的根儿就断了。一谈就是“解构”,就是“后现代”,结果全整成装逼了。这玩意不能全学全搬,西方从哈耶克,马克思,黑格尔,海德格尔,甚至尼采,一步步过来的,有那么一个理性构建的现代化基础让你解。咱这倒好,扔了孔孟荀,老庄,扔了汉儒,扔了宋明理学,硬搞。你连建构都没建构过,怎么解?解什么?没有思想的现代化,怎么就直接后现代了。浮躁!

再就是不自信。

阿城这么说,刘索拉这么说,田壮壮这么说,很多人这么说……

贞观之治,文景之治的时候,站在长安城里看胡人,那是来献艺、献宝的。说的对,不错,有东西,不对,没关系,人家是番邦来的,没见过世面。“底气特别足、自信的时候,心态就开放,不怕外边东西进来。”从民族情感上讲,我对日本没有任何好感,可是讨厌他也要先了解。中国、日本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的历程如此不同。根源在于哪里?日本人彻底服了,明治维新,承认自己不行,我好好跟行的学习,比学赶超!而且比学赶超还有加速器,大河魂,武士道,神风精神。学会了,得到了别人的尊重甚至惧怕,打不垮嘛。美国人怕这种民族性格,专门找了个人研究,写出了《菊与刀》。中国不行,装逼,一会天朝赔款说成赏赐,稍后饿死几百上千万人超英赶美。结果学的不伦不类,被人逼着承认不行,再拉下脸学。连前边那个先低了头的小日本你都得跟人学。你看天河北川流不息的“奶大腰窄腿长”心坎妞不就奔着八国联军去了么?实在没有洋鬼子发个谢顶、龅牙日本中年短小男也行,小姐的主观意愿基本反映宏观经济发展状况,经济是硬道理。装半天,半个世纪,图什么呢?

一不小心整成批判民族劣根性的杂文了,拉回来。

人的思想历程,大致是知识文化思想,就人生观世界观哲学美学,这么个路子。当然,大部分人知识到文化还没走过去。

又胡扯,再拉到读书笔记。书的末页还写了这么几句话,

没有信仰是不安的原因。

恕己恕人最快乐,清新爽洁不紧绷。

物极必反,理想和单纯对理想的追求是牛逼的前提。

我愿意活在精神的八十年代。

2009-3-3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