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优美与疯癫《美好背后》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57:18
  • 73

了解伍尔夫是从《一间自己的屋子》开始的,她娓娓道来,时代的局限和世人的偏见曾经如何的损害与压抑了女性的创造力,一语道破现代女性必须经济和精神双重独立才能实现真正的独立(原话是一个女人如果要写小说的话,她就必须要有钱和一间自己的屋子,钱是经济独立,一间自己的屋子即是一个不被别人打扰的私人空间),一针见血的指出那些强调女人低劣的教授不是关注女性本身,而是为了强调保护自身的优越感。但伍尔夫并非激进主义者,她并没有将男性和女性摆在完全对立的位置上,相反认为“伟大的脑子都是雌雄同体的”“任何阶级或者任何性别,把它作为一个整体来予以责备都是荒诞的”。

在朋友建议下阅读她的读书随笔,看她如何率性而为的进行阅读,如何天马行空的进行写作,从一个想法跳跃到另外一个想法,貌似零散的思绪却让你觉得很完整,很在理,最后不得

不被她的才思所折服。

带着这样的崇敬去看电影《时时刻刻》,得到的确是困惑,为何要投河自尽,到底是什么追逐着她逼她走向河底,为什么阅读过她的《达洛维夫人》的家庭主妇会想自杀最后选择出走,为什么美好背后笼罩着的竟然是悲伤和死亡。

对她本人产生了兴趣,于是阅读有关的她的传记《优美与疯癫》。从童年的死亡阴影和不能面对的性侵犯记忆,到创作过程中不断来袭的精神崩溃,慢慢尝试着去理解她,而理解本身让我恐惧,直面自我的结局竟然是不堪忍受。原来她并不是我想象的自信从容坚强,我应该早就明白的,写出如此细腻感受的人定是敏感的。敏感让她写出了一流的意识流小说,开创了属于自己的独特风格,让她的才华得到了别人的认同,但也让她一步步走向精神分裂。她遵循着自己的天性,将自己的天赋发挥到极致。更深的痛苦在于意识到自己走在疯狂和死亡的路上,却不得不走下去,甚至不得不策马加鞭,为的是像荆棘鸟那样找到最尖最长的荆棘,然后刺下去。这是不平庸的代价。恐惧平庸胜过疯狂和死亡。

这位给现代女性指明出路的天才,自己却还是没有办法逃出悲剧的命运。所有的追问变得毫无意义。伍尔夫的思想被后来的女权主义者定义为女权主义宣言,我认为这样的荣誉违背了伍尔夫的本意,她并不想做什么女权主义者,不想被贴上女权主义作家的标签,她曾在演讲时说不要梦想去影响别人,要想到事物的自身,要记住保持自我的重要性。她只是想要写出自己的切身体会,想寻找一些答案,并在写作中舒缓自己的负罪感。这种负罪感在其他人看来是如此的不可理解,因为强烈到了过分。别人的各种解读都是被允许的,因为任谁都无法完全表达自己,任谁都无法完全理解另外一个个体,这种每个个体的差异有时候会产生无奈,有时候却也是一种幸运。《一间自己的屋子》《伍尔夫读书随笔》《时时刻刻》《达洛维夫人》《优美与疯癫》,这个过程是痛苦的,因为发现了美好背后太多的纠结和泪水,但如果逃避这个痛苦的过程,也就等于放弃了深入了解的机会。

不记得谁说过只有在认真想过死亡的问题后,这个人才能够真正成熟。很多作家用写作来对抗死亡,因为死亡让一切变得虚无,永生的渴望是人的天性,特别是艺术家,希望通过自己的创造物承载自己虚妄的终将幻灭的人生,而就算是凡人也希望自己能留在亲人朋友的记忆里。

伍尔夫死于59岁,传记作者说“她短暂的生命化作永恒的艺术,照耀着人类”。59岁,实在是太长了,我所了解的伍尔夫能活到59岁简直是个莫大的奇迹,如果没有写作和伦纳德,她的生命应该早早就结束了。能抗拒死亡的也就只有创造了,爱太脆弱太短暂,越强烈的感觉消耗掉的速度也越快,所以就算伍尔夫很爱伦纳德,她也还是没法摆脱死亡或者说是绝望的追逐,没有办法压抑自己的天性,又不愿继续伤害深爱的丈夫,也就只有死亡能解脱她了。

伍尔夫找到了女性的出路,却死在了自我剖析探究意义的路上。在徒劳的追问和探究中,为虚无的人生找出个意义,出生即走向死亡,寻找的时候在失去,拯救了伍尔夫的写作渡着伍尔夫漂向了死亡。伍尔夫在《一间自己的屋子》最后号召女性们为诞生一个女莎士比亚而努力,号召女性更多参与社会活动,参与建构这个世界。但事实上,伍尔夫自己拒绝了很多荣誉的授予,这样的姿态其实还是一如既往的避世的。留下给伦纳德和姐姐的信,将口袋装满石子,主动投入必将到来的死亡的怀抱,该说她软弱还是说她聪明呢?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