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The Age of Turbulence《有趣的部分(未完成)》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53:55
  • 87

格老在任的时候口碑很好,一直到离任也鲜见媒体口诛笔伐。次贷危机的加剧,格老作为美国货币政策的舵手,成为众矢之的。似乎有失公允。

1,We rarely look closely at that principal operating unit of economic activity: the human being. What are we? What is fixed in our nature and not subject to change—and how much discretion and free will do we have to act and learn? I have been struggling with this question since I first knew to ask it.

格老对人性的一些思考。经济,尤其是宏观经济,是人学不是科学。对人性进行思考是必须的。

2,I knew that macroeconomic forecasts are far more

art than science.

把forecast删去,这句话也不太错。

3,"Excess government spending causes inflation”

这是格老的老师,Arthur Burns对通胀的看法。猜测格老对这个定义是认可的。

4,给stan getz当过sideman,和ayn rand是好友对keynes的数学建模本身兴趣大过其学术观点本身。赞同最后一点,全球的领导人现在都是凯恩斯的信徒,结果如何呢?等等看吧。

5,美国83年社保危机,everybody knew that no matter how you dressed it up any solution was in the end going to involve either raising taxes or cutting benefits for a huge and powerful bloc of voters or both.

这一幕这里也会上演,或者增税,或者减福利。无论如何装饰。

6,格老泡妞,也是走的学术男加文艺青年的路线,先聊音乐,后聊论文,然后带姑娘回家看论文,勾搭成亲… 格老的这个老婆是记者,也是混媒体圈儿的。对比中国,江湖传言,国开行的王益和央视女主播...(篇幅有限,自行google)银行家的恶趣味。

比较银行家学

7,美联储主席履新要接受专门的一人培训,小炒儿。不知道中国官员是不是也有类似培训,还是说只有党校那样的大锅烩。书中对联储的运作以及人事任命,任期的安排也做了交待,均是为了最大程度避免选举周期对宏观经济的干扰。之前看过的宏观教材也提及相关的负面影响,但是少有提到美国制度性对冲举措。美国的先贤得有多咸多鲜呀,啧啧。

8,William McChesney Martin Jr.:(联储老主席)"the punch bowl removed just when the party was really warming up."这里讲的是货币政策的至高境界。中文这么说,“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偷不如偷不着”。

9,80年代末的那个黑色星期五,格老之前的作为,也就是联储的政策似乎有值得推敲之处。几年来利率没变过,突然调整,市场反应过度,似乎也顺利成章。如果几个月前就慢慢放风呢,效果是否会好些?或者也有个应急预案。治大国如烹小鲜,中国半夜鸡叫调整印花税姑且认为是不成熟吧。

10,讲到了Keating five事件,里面涉及麦凯恩和格老。前者为了脱罪,还把格老咬了出来。老头公开道歉。

在危机处理的过程中,有毒的地产资产做了证券化处理,提高了回收收益和效率。但是焉知这不是为后来次贷危机埋下伏笔?中国开放福彩和体彩,民间私彩和地下赌球大行其道。类似地,国家金融创新在先,华尔街跟随在后。不慎落沟,挖一条更深的沟自救,于是几年以后掉进了更深的沟。

11,Bush父子先后当选总统,经济上都是软肋。老Bush把自己落选原因之一归咎为格老货币政策不配合,字里行间能感到格老当年受到的政治压力。不知道这是否能解释格老在小布什第二个任期内迟迟没有推出加息政策,最终一世英名付之东流。同一个联储主席,要对父子两总统都保持独立性,的确艰难。年轻的时候还行,能扛扛,后来难免落入老于世故的俗套。

印象里5分钟内对一个队两次判罚点球的裁判,只有科里纳。真金是不怕火炼,但是真金能有多少呢?

12,谈到苏联,here there was no creative destruction no impetus to build better tools.格老是熊彼得的信徒:“The creative destruction of capitalism”。

13在调息前提前泄露给Jim Baker,这是违法的吧。如果这个jim在全球某个处于交易时段的交易所兑现这个信息...

有政治的地方就有不当得利。

14,赫鲁晓夫阅兵。队伍前面英俊威武的士兵,斯拉夫人种的。然后是飞机坦克大炮。最后是核武器。后面奇怪地跟着一群叫花子。阅兵司令很惶恐,不知所措。赫鲁晓夫说,别害怕,这群人我负责,他们是经济学家。赫接着低头小声说,你们不了解这群人危害可以有多大!

这是里根讲给格林斯潘的。

某人评价:戏子无义。

15计划经济的误区:Missing is the ultimate consumerwho in a centrally planned economy is assumed to passively accept the goods planning agencies order produced.

一句话惊醒梦中人,值得延伸阅读。

在传播领域,中国的言论管制可以看做计划经济的延伸。大众只能消极接受***的信息产出。如果大众对此不信任,认为这种信息失真,由于非市场化因素,反而会给谣言提供了土壤。于是***“被迫”强化言论管制…恶性循环开始。producer-consumer关系的瓦解,消灭了海量潜在商机。大多数成为体制牺牲品的媒体人士,在可以自由表达的时候都会站在反对党一边。

中国现在主张拉内需,方向是对的。落实在行动上要切实改变对消费者这种“小受”的定位,由消费者自主决策。一方面这需要落实对产权的保护,一方面要鼓励言论自由,至少在经济领域,允许信息自由传播,降低消费者决策成本。“以传播真相为荣,以粉饰太平为耻”。

16To be a seller in a department store was the same as being a millionaire in Silicon Valley. It was status

it was influence it was respect.

独联体总理盖达尔解释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售货员的优越性。苏联的商品短缺靠排队解决,西方人称之为莫斯科平衡“Moscow equivalent”,***损。

17,alan:the Fed's job was challenging but Gosplan's

was surreal.

Gosplan=苏联计划经济委员会

80年代里根交待alan greenspan研究一下前苏联的经济政策形成机制,他苦干两周,汇报领导:我算不出来。不过我可以保证,苏联人自己也算不出来。

btw中国发改委的前身是中国计委

18,对次级债的交待得还算充分。实际是美国两级分化的必然产物。有钱人需要财产增值,华尔街的财务丑闻以及高科技股的泡沫刚过,于是在低息的背景下大量融资购买不动产;没钱人是受害者,出于政治考虑以及金融机构的贪婪,高风险的次级债应运而生,并逐渐大行其道。都在赌房地产只涨不跌。

赌徒的下场不用多说。

19,华盛顿的规则是共和党祸害,民进党补锅。民进党还不能抱怨,要不是共和党祸害够了,选民还不一定肯用选票惩罚他们。

原来还是选民***。

20,后半部分,格老开始小心翼翼给自己埋伏笔。不像之前那么痛快。也可能阅读的时候先入为主了,等着看他辩解。

批判小布什不曾动用总统否决权否决任何议案,是最近几任的唯一,导致大量支出议案过关,赤字扩大。选一个均分是C的总统的弊病看出来了吧,对角色缺乏理解。府院模式之一就是议员假正义,总统真孙子。布什跟着假正义去了,打破了制衡和负反馈,麻烦也就不远了。

21,03年的减税之争:格老的意思是回归财务纪律,不减税,平衡赤字。背后是450位经济学家,其中10个诺贝尔奖得主,主要是凯恩斯派。白宫找来250个供给学派的,支持减税。和伊拉克一开火,白宫取胜。

在政治面前,专家何其廉价呀。兵团大作战无非也只是一个小砝码。450人都他妈的一个营了,最后有啥用呢,的确是叫花子的角色。

22,来看看美国政客的自省,前众议院共和党领袖Dick Armey的一段话:Our primary question in those early years was: How do we reform government and return money and power back to the American people? Eventually the policy innovators and the "Spirit of '94" were largely replaced by political bureaucrats driven by a narrow vision. Their question became: How do we hold on to political power? The aberrant behavior and scandals that ended up defining the Republican

majority in 2006 were a direct consequence of this shift.

要是他把their question写成our question,并且在在任的时候说这番话,无疑更牛B。不过现实不是电影,就这样吧。此Dick并不那么dick。

格老总算可以搭车跟着发泄了:The Republicans in Congress lost their way.They swapped principle for power. They ended up with neither. They deserved to lose.

真没意思,身为共和党,他该用we而不是they。错都是别人的,道理都是自己的,什么态度。

23,Amartya Sen:"In the terrible history of famines in the world no substantial famine has ever occurred in any independent and democratic country with a relatively free press. We cannot find exceptions to this rule no matter

where we look."

24,发展资本主义的要素:对产权的保护(法律和传统),信用/信誉

25,Margaret Thatcher在饭局中向格老请教M3(广义货币)方面的问题,很有趣。是在印证格老的说法和下属的解释是否一致吧。不知道中国几大常委有几个知道M3。

26德国劳工法案,和大陆今天的劳动法有可比性。对劳工的“过度保护”也许可以增厚现有劳动者的利益,但是会增加雇主的忧虑,最终把失业率推到一个高水平,伤害整体经济和福利。毋庸置疑,中国对劳工的保护一直不足,但是在经济不景气时,逆周期推出此类法案,显得不够明智。可能还是通过“调整预期”的方式逐步过度,对经济伤害更小。德国是在景气周期内推出此类法案,在不景气时仍然让雇主大伤脑筋,值得借鉴。

27,法国总统Nicolas Sarkozy从政治利益出发,支持保护主义,但是内心对美国这种自由资本主义颇多艳羡,闷骚。

28,格老把中文语境里的丢面子翻译成“loss of face",在描述日本的相关章节中提及。每个国家的经济政策根植于文化。所以经济一体化必然要求政治一体化,政治一体化又会要求文化一体化,而文化一体化...是不可想象的。于是有了“文明的冲突”,现阶段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教文明的冲突。中华文明则自我放逐了。

29格老用了一个章节谈论中国,不管搞政治还是搞经济,中国不能不提,这才是正经的too big to fail。

China is becoming increasingly capitalistic with only partial formal rules on property ownership.

呵呵,还是说咱们对产权保护立法不足。还是不了解中华文化,水至清无鱼,产权不清了英雄们才有用武之地呀。

Efforts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olitburo to control information on the Internet suggest to me that they have drawn the same conclusion and do not wish to see history repeat itself.

这里的history,对象是USSR和卫星国。

把中央集权比喻成金字塔,认为突出的两个矛盾是汇率和户籍制度(人员流动和资本流动)。

The hyperinflation in China in the late 1940s is often cited as a cause of the uprisings that brought the Communists to power in 1949。

哈,我一直认为二战的真正推手是德国的高通胀。第一次看见有人说共产党的出现也是(部分)源自这个原因。

30,双赤字是美国的大问题,格老用了一个章节讲经常账目的问题。看得晕头转向。实在是宏观没学好,会计没基础的缘故。

经常项目(current account)是国际收支的三个项目之一。格老绕来绕去,在解释经常项目赤字怎么不是大问题,他如何如何乐观。怎么看怎么像是避实就虚。一旦美元信用受损,和国际大宗商品脱钩,这绝对是一个噩梦。至于通过本币贬值逃债,这和通过通胀逃债一样,最终都会通过其他方式(比如提高融资成本),得以体现。从来就没有免费的午餐。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