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访问上海文化名人《仰望星空》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53:00
  • 47

一口气读完这本凝结着作者二十多年心血和追求的文化人物专访集,心中是颇为复杂的情感。

翻阅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行走在摆满珍品的艺术长廊,观者即使只是个门外汉,那一幅幅、一件件滑过眼前的充溢着生命灵动的作品,也会在静默中渐渐浸润你的身心。穿行在思想、文学、书画、戏剧、影视的丛林中,是一份难得的精神愉悦和享受。

阅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一次较为漫长的拜访之旅,我们轻松上路随作者去一路寻访。在长长的访客名单中,有些人对我们而言早已是高山仰止,神往已久;有些虽久闻大名但知之甚少;有些是初次谋面却顿生敬意。我们被领进一个个精神的客厅,这里没有繁文缛节,没有嘘寒客套,有的是与思想对话,与心灵沟通。这里没有等级尊卑,这里的空气中充满着平等、自由,在这里我们可以和张乐平举杯同醉,可以和圣野席地而坐,可以与余秋雨侃侃而谈,可以与谭元元翩翩起舞……这是一场精神之旅,我们脚步匆匆,但行囊已满。

这份厚重的名单中更有巴金、王元化、柯灵、陈伯吹、施蛰存、夏衍、于伶、赵丹、张骏祥、谢晋、白杨、张瑞芳、秦怡、孙道临、黄佐临、贺绿汀、周小燕、马承源、谢稚柳、程十发、俞振飞、刘海粟、朱屺瞻、袁雪芬、傅全香、叶浅予、赵超构、赵家璧……他们是文学巨匠,是音乐家,是杰出学者,是顶级导演,是表演艺术家,是文物鉴定家,是出版大家,是绘画大师……他们“身份”不同;他们有的认真执拗,有的谦恭随和,有的率真洒脱,有的刚正质朴……他们性格各异。但他们每一个人都像是一座精神的“富矿”,共同创造了至纯的艺术境界,那就是根基深深植根在时代的泥土中,头却伸进精神的光明高超的天空,指示着生命的真谛,宇宙的奥境。

读完这本书,心变得沉静了许多,也沉重了许多。那些被消费时代搅起的浮泛欲望像尘埃一样渐渐落下,心中的敬仰也变成了反思和一次次心灵的扣问。在我们追随着时代风尚不断为追逐金钱、名誉、地位、享乐而苦恼的时候,是他们为我们昭示了另一种人生的选择。能与他们对话该是一种殊荣,更是一种挑战。比照他们的从不以名人自居,不在乎获取,没有心计,不会权术,甚至没什么权欲、钱欲;比照他们的更多对生命意义的叩问、自我价值的认定、社会责任的承担,我们是不是照出了我们对自己的心灵、自己的精神、自己的整体的关心的漠视?让我们记住书中的一些话吧:“知识之败,慕浮名而不务潜修;品节之败,慕虚荣而不甘枯淡”;“人类是需要不断仰望星空的”;“富裕并不是现代化追求的终极,高度文明才是最终目标”。还有巴金老人简朴的人生信仰和行为准则:“生命的意义在于奉献”。

读完这本书,一定有人还会和我一样对作者心生羡慕,因为一生中能与上述名人中的一位相识相交已是幸事,她竟能与这如许多灿若星汉的大家相交相知,该是多么幸运。或许正是受这些大家的熏染,作者其人其文也便透出了大家们的神韵。作为一名新华社高级记者,赵兰英数十年间始终专注于自己的文化报道,孜孜以求,她的虔诚敬业神似她笔下记录的一位位人物,她对采访对象艺品、人品的执着关注,既反映出她观察人物的方式,也折射出她自身的精神追求。正如王元化先生的评价“秉笔直书,史学传统。”

为此我们要感谢作者,在她以散文笔法写就的新闻报道中,我们找不到时下充斥在文化报道中浅薄的追捧噱头,隐私绯闻、口水之战,也看不到文化界盛行的“玩”字风气,她是用心去发现人物身上最为闪光、最不为别人知道的一面,从而带读者走进他们的精神殿堂。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她倾其20年心力对世纪老人巴金的采访。

60位文化名人同列一书,还因为他们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同与一座城市——上海结缘,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可被冠以一个共同的称谓——上海文化人。应该说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魂魄,而文化艺术恰是凝聚起这股精气神的所在。因为有了他们的托举,看似浮华的上海便有了底蕴,有了神采。至于“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海派文化风格是怎样的,可能读完这本书后,你就会透过他们得出自己的答案。

20年前求学于上海,一夜间承受八面来风各种文化洗礼的经历至今记忆犹新,那是一段精神富足的日子,一本本新书、一场场讲座、一次次演出,一个个社团,带着争论质疑扑面而来,让人应接不暇。正是有了那样多元的思想撞击,才有了我们今日较为坚实的精神家园。至今还清晰地记得,圣诞节的晚上我们怀着好奇徒步去一座教堂,当远远看见教堂的十字尖顶直伸向深邃的夜空时,嬉闹的我们都深深静默了。仰望星空,应该是人不断的精神需要,而今天这样的震撼似乎越来越少。

合上书,那些已经仙去的长者仿佛幻化成耀眼的群星,为我们照亮前行的路。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