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思想史上,所谓百家争鸣,其实都是汉人(汉书.艺文志)对前人的归纳,当时的人们也许并没有如此明确的门派之见,所以一门之内,分野也很明显,如今日之儒不同往日之儒。(韩非子:孔墨之后,儒分为八。如子贡一心一意维护孔子,子游看重礼的意义,子夏却认为礼的仪式和意蕴同样重要,子思之学更是不凡。)
道家也有很多流派,但其纵向发展更有意思。道家有古道家思想、老子、庄子、黄老之术,还有后世的道教。其中,黄老之术的前生后世是我一直没有搞明白的,感谢葛老师,帮助我解答了这个问题。
黄老之术的缘起:
传统道家思想给我们的观点都是形而上的,着力探索宇宙万物和终极价值,这对道家思想的发展利弊兼半。劣处当然人所共知,时值乱世,实力为尊,这种形而上的思想很难获得社会的认可,即使有部分人认同,也是消极避世,这样的道家难有发展。但它的优势却也正在一个形而上。战国后期、秦汉之初,是一个思想融合的时代,如吕氏春秋、淮南子。要形成一个包容各派理论的鸿篇巨制,必然对形而上有较高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机的容纳各派理论。而道家的“道”无疑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基础。吕氏春秋和淮南子都是黄老之术的代表作品。(这点在以后的道教发展史上也很明显,如在永乐大典、四库全书出来之前,包容典籍最多的就是道家的作品——道藏,诸子百家无所不包。)以淮南子为例(淮南子比吕氏春秋要更为成熟),在道的太上地位基础上,又将宇宙的起源、宇宙的空间(天象、地形)与时间(时令、立法)、宇宙与人类的对应、天地人关系、社会问题等等作为道在自然、社会、人类的呈现加以论述,博采众家之长,以成一家之言。即使后来的董仲舒,其立论宏远,也是要借助黄老之学的宇宙支持系统确立自己学问的最终依据。
黄老之术的政治基础:
一种政治思想如果仅仅停留在形而上的层面,对政治无疑作用不大。但黄老之术在秉承道家思想的同时,发展成为具体的政治手段,这就给黄老之术被倡导提供了可能性。黄老之术的兴盛还离不开政治人物的倡导,比如窦太后干政数十年,结果景帝、武帝、诸窦氏不得不读黄帝、老子,尊其术。还有,就是教科书里讲到的当时百业待兴,在这种情况下,无为而治就显的比较有吸引力。
黄老之术的结局:
黄老之术将道统放在政统之上。道家之学,以道、自然为思想的最终依据,又把人即个人生存的合理性上通于天。(吕氏春秋这里比较有意思。包含百家,当然也含养形贵生之说。它把个人的价值取向放在了社会之上或者至少是平等,因为二者都是取法于天,并列关系。)这无疑对世俗权威产生消解意味。在君主政治和社会规范之上存在一个价值更高的天道,而这个天道又是由知识阶层来把握,当然君王会不爽了。况且知识分子以天道为凭借,有道则现,无道则隐,游离专制王权之外,确实是要被体制消灭的对象。黄老之术中还有一些比较自由的观念对抗着体制思想,最典型的就是老庄并举。庄子是个典型的反体制人物,如逍遥、如齐物,使淮南子有很明显的反中心、反一尊、追求自由的思想。特别是主张因时而异,胡人便于马,越人便于舟,这将天下一统的意识形态、中央集权置于何处。最后,淮南王的结局无疑象征着黄老之术的最终没落。前122年,刘安自杀,王后、王子徙诸所,与谋反者皆诛,国除为九江郡,列侯、两千石、豪杰数千人,皆以罪轻重受诛。……儒学代替黄老之术何尝不是一个血腥的过程。自此之后,黄老之术就离开了意识形态的中心。
黄老之术有它的用武之地,但很快君王就湮没了它的终极价值依据。天取代了道,而天很快又被天子放在了幕后。人们在不经意间放弃了追问其合理性来源的思想权力。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52:49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8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