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然后生活
从拿起这本书的那一刻时,我就一直在疑惑一个问题——为何我会想看这本书?
有时候,我会感觉很无力,很郁闷。很想问问,到底我可不可以选择什么。我看到的,我听到的,我碰到的,都是主流过滤过的。看到的电影,是经过无数人的选择,而最终没***掉,让我见到了。看到的书,也是经过无数人的选择,没有从地球上消失,而最终让我看到了。我的生活,看似原汁原味。何尝不也是一种更大范围的东西所影响和决定的。比如文化,比如经济。
有时我想,这个世上是否曾经有一个人的思想跟我更合拍,只是他的思想未曾记录和流传下来。有时我想,为何我不能完全的自由选择。我感兴趣的东西,到我面前的,都是经过某种有意无意的集体过滤。但是,假如脱离了这些。让我“自由”的选择,我能选择的是什么?
但同时,我又怀疑,我是否陷入了一种虚假独特性。纵使我自以为自己拥有某种“独特”,这又何尝不是我与这个世界在互动中建立起来的。再独特也未曾离开过主流,顶多算汹涌大流里一朵跳得高点的浪花。
要是没有这些“主流”,我自己本身都可能不存在了。我吸收,我默默的沉淀出自己。是不是每个人,其实在出生,都已经决定了他会变成何种人。并非是他的生活决定了他成为啥样的人,而是他是啥样的人,最终决定了形成他的生活。
假设一个社会不曾有过主流,每个人都各行其是,甚至产生的都是“反社会”,“反文明”(一般意义上的意思)的思想行为。那么这种社会或文明,可能在没有建立起来之前,就已经崩溃了。
好久没有想,关于思想自由的问题了。渐渐我已经学会,或者说是适应了不极端,不追问的生活了。也许世上就是有许多事情,是找不出根源的。也没必要找出根源,只有接受,然后生活。
所谓伟大的生活,真的存在吗?
这个世上,不曾有过先验的伟大。其实不过是在社会范畴内的一种“勋章”。倒是的确有因为喜欢和付出让某种对象显得伟大。
有关道德
我以为道德的基础,或者说起源是人的同理心(貌似休谟也这么觉得),即“感同身受”的能力。而又因为人的群居,似的一种帮助或者妥协渐渐演化成一些基本的社会规范。
康德对道德的静态考察,我不能赞同。道德并非是一种永恒之物,道德也是随时代变迁的。我们看奴隶时代的许多“不道德”对他们来说却是很有道德。他们看我们也是如此。每个时代都有属于自己的道德。道德是一种大家都必须遵守的社会规范,是社会的稳定器和结构框架。
个人道德感的形成,可能与亚文化的趋向关系非常密切。有可能跟个人情绪的发展形成有莫大的关系。以后有机会研究下。情感是否可以塑造,注意不是引发。华生的小阿尔伯特那种并不能算是塑造出了恐惧。是本来就有的。
人在幼儿的时候,与其说是学会了一点关于世界的知识,不如说是学会了一些与知识联系在一起的情绪。人再很小的时候,是没有道德观念的。他只会根据与他互动的人的情绪来判断一件事是好是坏。在这个过程中,心理结构接受了一些未经审判的观念。
比如说,你要不乖,就让贼来把你抱走。其实那么小的孩子,根本不知道贼是什么。只是通过你“恐吓”的表情,让他害怕贼。还比如说,你看别人都乖乖坐着,就你不坐。这样就预设了,跟别人一样才对的观念。
读过许多书的傻子,并不比不读书的傻子更少。而且更为麻烦的是,读书的傻子还老觉得自己聪明。自觉有资格对别人指手画脚。
我不能赞同康德说本能和理性水火不容。理性和本能相互依赖是肯定的。而且理性依赖于本能可能更甚于本能依赖于理性。本能的满足,需要依赖于理性来实现。追求理性的激情后面也有本能的身影相伴。
牛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说自己不牛;有钱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说自己没钱;美女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说自己丑。聪明人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说自己笨。康德说自己笨,别人只会以为他谦虚或者反讽。我要说自己笨,人只会觉得我很诚实。我日!
有的人用自夸来表现虚伪,有的人用自贬来表现虚伪(如虚伪的诚实)。
有的人用自夸来获取赞美,有的人用自贬来获取赞美。
康德真的从独断的梦中惊醒了吗?没看出来
塑造思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只让他接触一种思想,一种是让他接触各种不同的思想。虽然它们最后都会形成一套坚挺的自己的思想。但后一种思想可能会更经得起冲击和对个人而言更有意义。虽然前面一种方法可能过程较快,冲突较少,也较容易控制。后一种方法比较不可控和建立过程较为缓慢。
有时候,好吧,其实就是现在。我觉得,哲学家就是一帮YY世界的人,他们自己构造出自己认为的世界的样子,然后对它指手画脚。
我确能体会到休谟的绝望。理性追问到极端,就是面对令人绝望的虚无。康德并不曾真正解决了这个问题。不过是用一种独断代替了前一种独断。逻辑总是需要起点的。起点又不是逻辑本身可以创造的。这是不可调和的矛盾。
许多问题难于解决并非在于逻辑,而是在于预设。的确无法断定因果关系真的存在。但是并不能说明因果关系就是人的错觉。因为我们预设是因果关系存在,并且可知。或者说,因果关系是通过归纳法获得的观念。并非只有演绎法才是最正确,最理性的逻辑方法。
信教的人跟我说,以前他总在选择,总在考虑,为之痛苦。至从信了教,这些烦恼都不翼而飞,把自己托付给上帝,由上帝来决定一切。我现在明白,信教的人比不信的人,他控制生活的本能更加强大。因为他们不能接受不可控,和他们认为自己能控制上帝。所以,宗教是不会灭绝的。因为世上的确有许多事,许多时候是不可控的。
的确,依赖于常识或“健康理性”,可能会导致狂热主义,但康德并没有给我对理性的信心。对休谟的怀疑,康德的回答并没啥力度。难道非要吧世界交给上帝。或许,我不用这么绝望,就让生活自己来调控吧。我要接受“不可控”。
我怀疑是否曾经真的有书改变了世界。这种观念,很可能不过是读书人的自恋和掌握了记录和话语权的结果。
我并不否认书籍的力量,只是怀疑是否是那么的有力量。我并不否认自由,民主这些话通过读书人,让地球人都知道(非洲的恐怖军阀,都喜欢带有自由和民主的称号)。但是这些读书人是坐在书斋里悟出这些道理的呢?我更相信,私有制,对自己的生活的控制愿望,是自由和民主的根源。
伟人都是单纯的人,虽然这种单纯有时候很讨人厌。
一个看起来,或者后世看起来很可怕,可悲的社会。当你身处其中的时候,可能自己并不觉得。除了你已经接受了“可怕”的规则外,还有一个原因是尚未理解这种可怕,或者今时今日并不觉得可怕。
活得自己都烦了的时候,那就死吧。关于死我年轻的时候也考虑过。结论有二:
一、怕死是没有道理的
二、活着虽然也不是很有意思,但是死看上去也没有更好。还是活吧。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50:20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699.html
上一篇
鼠疫《逃离鼠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