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先生的小孙女》讲的是一个难民的故事,含蓄的背景交代引起了我做为读者的好奇。作者在描述林先生的家乡时用了稻田,黑发,辫子,竹篾和水牛等字样的名词,这些农业,人种,动物的特征都指向主人公的祖国在北回归线附近或以南的亚洲东部地区,再加上小说作者又是法国人,因此与法国颇有些纠葛的“越南”便呼之欲出。
林先生不仅是难民而且是战争难民,但小说并没有写出现代修罗场发生的时间。巴克先生说他年轻时去过林先生的祖国,还参与了非正义的战争,如果他是为法国打仗,那么巴克说的应该是二战后的第一次印度支那战争(1945年9月-1954年7月),著名的奠边府战役后,法国人撤出,越南分裂为南越北越。 在那以后还有第二次(越美)和第三次印度支那战争(越中),导致林先生失去家人的很可能是第二次印度支那战争(美国越战),因为文中提到难民宿舍的两家人和林先生都是从南方省份逃难到法国的,南越这个地理概念应该和美国越战(1959-1975)有关。不过巴克的岁数却对不上,书里林先生给人印象有六七十岁,巴克的年纪与林先生相仿,略年轻一点,可如果巴克在1945年时仅20岁,那么最晚在1975年见到林先生时也只不过才50,和六七十差了一大截。 一个解释是法国人对"老"的概念和我们不同,林先生可能还不到六十岁,但菲力浦.克洛岱尔没准儿就觉得这个岁数已是风烛残年行将就木。
还是回到正题。由于亲人在战争中不幸死去,林先生精神失常,但他没有攻击性,只是时刻怀抱桑蒂生前玩过的布娃娃,把它当成是自己的小孙女,在遇到巴克之前,这个虚幻的执着支撑着林先生的生存意志。老人的求生欲极强,当原来的生活分崩离析后,他长年所依赖的活着的基础和信念几乎化为乌有,可就在人生即将覆灭的当口,林先生的本能迅速自救,立刻为自己提供了一个无容置疑的活下去的理由,小孙女桑蒂没死,弱小婴儿需要唯一的亲人林先生无条件地为她活着。老人让自己相信了那个布娃娃就是幸存的桑蒂,于是坍塌的世界得以修复,他抱着小孙女远渡重洋来到异邦,合情合理地让日子过下去。
然而遇到巴克后,林先生有了变化,他的触觉敏锐丰富起来,开始和这个世界建立新的联系。一个独立于桑蒂之外的新巢初见规模,如果后来没有中断这个搭筑,我相信渐渐地林先生生存的合理性可以不用依附于小孙女,没有桑蒂,林先生也能够理直气壮地活下去。其实变化已经发生了,当他被送到精神病院后,仅有布娃娃小孙女的陪伴已无法使他安静度日,林先生日渐茂盛的感觉枝蔓已向高墙外伸展。
和在难民宿舍相比,林先生复苏的内心下意识地渴望着一个真实的生存理由。他想念巴克,巴克是他重返现实世界的救赎和浮桥,巴克的友情就是生存的理由。林先生是多么愿意放弃虚幻,为此他细心谋划,冒着流离失所的巨大风险逃离了医院,此时布娃娃桑蒂并不比巴克更重要。桑蒂只是林先生活下去的借口,却满足不了林先生习惯性的现实情感依靠,真人巴克的存在缓冲削减着林先生对桑蒂活着的需要,他已做好准备走出假想。
当林先生再次见到巴克时,欣喜若狂,被撞伤的仅仅是身体,布娃娃桑蒂的拯救使命即将结束。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47:4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