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Angels and Demons《去罗马看贝尔尼尼 -- 天使与魔鬼题外话》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46:26
  • 73

刚刚看了电影预告片,乍一眼,要角有我喜欢的Tom Hanks,Ewan Mcgreger,故事的轮廓还记得,细节已经一团浆糊,这恐怕就是狂k畅销书的恶果。

我所能找到的回忆,便是06年夏天写下的关于贝尔尼尼的亦复回忆的片段,而今权且充任这本书或者新片的旁注。与小说达芬奇密码给我的印象过于生鲜以至于我面对电影版神思涣散,完全进入不了状况恰恰相反,现在的我,倒是需要视觉化的天使与魔鬼复苏我对罗马城与梵蒂冈的美好情感。可以预见,下文提及的景点获得哪怕一二帧专业的胶片,我都可能极为偏袒这部新片。

这样的日子出去给虫扛尿布,实在糟心。然而昨日,一路神驰悠游,乐得根本忘记了酷热,进门时固然手酸腰痛,前襟湿嗒嗒,一顶头发软啪啪,仿佛刚从泼水节现场奇迹逃生的,心情却还上好。Angels and Demons绕着拉斐尔忽闪镁灯,勾起我关于这位早夭天才的若干回忆,囤至出门开始放纵怀念,比如,他在那幅构图极为大气的雅典学院的前景突兀地安插了一个体形粗壮、无所事事、颜色流痞的乌袍客,据说那是米开朗基罗,而画家水仙一样优美孤傲的侧影则隐显于明星鸿儒之间,我想一想便笑着摇头,有必要如此心高地叫劲吗?难怪要折寿。而当思绪翩飞至那一双粉嫩的好奇宝贝小天使时,估计我的眼眶里跟着星花灿乱,嘴亦不自觉地撮起来,凭空只惦记亲一亲。我于是这般,在大街上做白日的梦,任精神浮在溽热以上,脚步不由松快许多。

在某一个瞬间,Angels and Demons中层出不穷的“Symmetry”、“Ambigram”等字眼将我投身一个庞大威严的所在,倚靠方尖碑向四周展望,是左右对称、分层排列的 284根巨型廊柱、142尊人像,目力发散开去,只见内围的一圈柱子,是为未弯折的光线下的精确透视感。我幻游的此间,是圣彼得广场。GL.贝尔尼尼的旷世杰作。这样一个以罗马为核心地点用对称的暗示符号牵起来的故事,Dan Brown绕得开贝尔尼尼吗?何况书名的一半叫天使,贝氏的强项啊。

我载回来的疑惑昨晚有了解答。当我飞快地k完小说的后三百页,不出所料地发现书中五处线索无一例外印着贝尔尼尼的凿迹:

1 Habakkuk and the Angel (Santa Maria del Popola教堂Chapel Chigi内)

2 West Ponente浮绘(圣彼得广场)

3 Ecstasy of st. Teresa (Santa Maria della Vittoria教堂,当年为了赶开往佛罗伦萨的早车愣没挤出空档去这个教堂,瞻仰这件我以为极精美而被Dan Brown视同***ography的作品,是我对罗马城念念不忘的原因之一)

4 Fountain of the Four Rivers (Piazza Navona)

5 Castle of st Angelo (与之相连凌跨台伯河的Bridge of Angels上的天使悉为贝尔尼尼作品)

记得我当时游完罗马后并未留只言片语。在那个环境,乘一辆公车随处颠簸一二站,我都能被无论什么入眼的城墙、堡垒、塑像、教堂、油画震慑石化。也许因为我在驰动中叠加或者错乱了历史的角度,然而那的确是让我惊叹的感触,我不知道要怎么表达,只晓得是比乘21路滑过卢浮宫的印象深刻太多了。但是,这算什么佐证呢?我至今也无法细述,也不会笼统地拿捏。在罗马,我是失语的。而贝尔尼尼,往往是喂我迷魂汤的那个人。那时我和老王经常重复地感慨:“怎么又是贝尔尼尼?”,直觉似乎他引导设计装饰了这座城市,无穷变换着与市景统一和谐的气氛。

圣彼得大教堂的辉煌肃穆的拱圆前庭,仿佛执意要升华米开朗基罗的宝光灿灿的金顶,形成两道简约柔和而有张力的弧度。这种庄严,换至Navona,就被涤荡了,固然贝尔尼尼的河神群像仍端着天人的架势,但他选了一个多么热闹而市民的载体,飞湍哗泻的水流交响乐与这个闹嚷嚷的文艺商旅集合地是如此的熨贴相宜。循顺着水声行至Tritone活力泉眼、Baccacia破渔船(西班牙广场,传说由贝氏父子共同设计),观者只觉水亦有形有声,蔚然一片,仿佛被无形的巧手拨弄着的凡哑林欢乐颂。

假如正像Dan Brown所暴料的,贝尔尼尼是什么“明教”的长老(“Illuminati”骇掉了书中所有主要人物的下巴颏,于我这样无知无畏的,却只提供了一个方向的联想:为金老爷子量身定制的翻译啊,简直都让我疑心Dan Brown是不是大侠的海外拥趸之一),那么,指引way of light的marker和作案地点实在可以撰得更奇突一点,比如,干脆把圣彼得广场置换为圣彼得大教堂中庭,岂不是更直捣黄龙、惊世骇俗?

在教堂中央,立着贝尔尼尼设计的青铜华盖,亦是对称结构的作品,通体遒劲华贵,顶部的尖顶设计姑且解作变型的金字塔,仰视之有一种圣洁的飞升感,而当阳光自米氏穹顶的彩绘镂花玻璃上散洒下来,你会以为,这座无与伦比的护驾直将你的心魂引向天国。至于著名的圣彼得宝座,只消看一眼它的结构及背臂上方的太阳造型、放射状的金线,谁的第一直觉恐怕一定是“极致的光明”,Illuminati王座非它莫数。

不知Dan Brown有没有这样想过,但他毕竟情愿Langdon前往冷僻一点的所在揭迷追凶,是情节所需吧,而码字的人,不可以太犯上。因此,我也有幸欣赏了贝尔尼尼名气不那么震耸的墓冢装饰、教堂内雕塑。我也再次为错过特蕾莎的狂喜而遗憾。然而,遗憾给了我重返的理由,对于罗马,我十分乐意。

我一律只会照着旅行指南认地儿,当日能绕过旮旯巷弄,找进一间破落的小室(传说中大名鼎鼎的圣彼得镣铐教堂),瞻仰了米开朗基罗的握着十戒、欲愤怒起身的摩西,已额手称庆,大呼万福。我是万料不到,贝尔尼尼会赏我一个更大的悬念。

当时福至心灵地执意要去博尔格泽(Borghese),是冲着拉斐尔和提香的。那一座被重重森林掩护的别墅,给了我很美好的回忆,虽然这一过程“逛”得不顺利。一次叩门不应,须预约再来,打乱了我们逗留罗马的观光计划。我和老王只得在林子里兜兜转转,茫乱的情绪很快被这浩大的浓荫绿场给平复,以至于第二次我们驾轻就熟漫步森林、往罗马城回返,这些树木花草帮我片刻稳住了刚刚的文艺体验,熏起重重的香风,久久萦怀。

博尔格泽收藏着青年贝尔尼尼的AnereasAnchisesand Ascanius fleeing Troy,Apollo and Daphne,Rape of Proserpina,David等雕塑。其中以阿波罗和达芙妮最为著名,这个三维空间感很强烈的布局,使观者必须绕满一周才能捋顺一个男追女跑的爱情游戏。他们的肤质细腻柔美,白玉大理石沐浴在暖日光中,便好似两具健美的肉身调情嬉戏。不过,我印象里阿波罗的体形稍嫌矮小,十足青涩而惊怯的少儿郎,他应当更高大才对,但是不是以此来确保雕塑的重心呢?我不得而知。相比起来,波赛宾娜被掳的场面更富于剧情感,冥神强扭着大步前冲,波赛宾娜惊恐地扭曲挣扎,地上冷森森的随来一头凶狗,看的人几乎能听到两个主角发出的声音,尖细与粗重,求恕与强占,混淆纠缠在一起,空气亦被灼烈。

我最喜爱的是大卫。与米氏那件无限度男性化肌肉化的站姿迥异,贝尔尼尼摄取了大卫王侧身投石的一个瞬间。米氏大卫show健硕的身材给巨人看,而贝氏大卫则至少在做准备活动,眼看就要旋动起来。他有贝尔尼尼的面容(据说)、冷峻坚忍的唇线、双眼迸放着警惕与勇敢的战斗光芒。这一具人体是极其成比例的、美丽而矫健、不过分张扬,秉承古希腊石刻骨血丰满衣袂翩飞的风格,显得尊贵大气。我只能说我对米氏早期作品《圣殇》怀着一样程度的敬意,在他还没习惯性夸大肌肉骨骼前。

博尔格泽是我的marker,提香卡拉瓦乔甚至拉斐尔看了多少一律忘记了,只有这些贝尔尼尼凿入我的心,并将我引向特蕾莎。可惜,迟了一步。天天经过的地方,我竟然没有注意,这倒确实印证了Dan Brown所描绘的明教徒渗透敌穴的本领。

我因此希望我有机会找到火车站附近的那间小室,亲眼分辨一下她的狂喜是***的战栗,还是灵魂的飞升。然而无论有否封沉历史的Illuminati,有否光明之途,我私下都以为,在一定程度上,罗马城是贝尔尼尼的。

如果有一天爱猎奇的虫(我假定她会)要去罗马,我建议她先扫读一遍Angels and Demons(或者挑有趣的典故讲给她听),它至少让一些荒芜的景点光彩焕然。而倘若我们一家同行,我可能会带上一本关于贝尔尼尼的小册子偏执地指指点点,直到我们跑软了腿,乱了呼吸,消融在他无所不在的古罗马的晨光暮色里。

记这一篇仅仅为了给自己提个醒:下次去罗马之前,不必着急上网胡淘,莫忘了挟一本《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就好了。

是傅雷先生二十六岁时写给学生的讲义。我在航空管制下的上海机场读了贝尔尼尼和达芬奇章节。首先,很满意足页尺码、明信片质料的插图,显然未受游客潮的扰攘,画面专注而安宁,间或穿插几帧特写,给你一个意想不到的明晰角度,养眼得很。其次,关于贝尔尼尼给圣彼得大教堂做的装饰(他塑的伟岸神人龛入这间博大的室,泰半也不仅仅表达了肉身或情绪的美,装饰意味很强烈),我基本上一无所知,一边读一边看画片一边回忆,仿佛已经返去那管杂色大理石铺缀的甬道,定立在四根流彩擎天柱子旁观赏使徒的风神,被两任教皇的墓***探出的骷髅架子怔倒,上方蟒匝着褶皱繁复足以乱真的巨毯,布置着死者与神的形象。我原来不晓得它们出自贝尔尼尼之手,检视之下,更为贝氏的巴洛克惊羡不已。绝非单纯拱火眼球的搓圆搓扁、三角、环弧、圆柱,实在凿法劲健,繁琐至极点忽而转入朴素,因而抢眼的同时,亦托起严重的气氛。再次,类似特蕾莎狂喜的雕塑,还有Beata Ludovica Albertoni之类,我一律视而未见或未听闻,下次要补齐了。

这本书有相当篇幅介绍意大利的文艺,所以去梵蒂冈乌菲兹按图索骥最相宜。写那些年代的光辉星辰是很需要勇气与真实的认知的。我感觉成文时候的傅先生还是译巨人传的,有些紧涩,囊括的力道尚浅,但也可能因为他的对象太复杂;然而他的法文极好,引注精细,无意中给我了一些深厚的参考资料。我尚且记得并一直感激他的葛朗台与克利斯朵夫,那么行云流水的文章,真的难以再见。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