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美国的迷惘《转载 BY 王小峰》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44:17
  • 81

昨天下午,尹一从美国打来电话,上来就跟我讲现在美国经济危机,说媒体就没一个好消息,说现在失业率有10%,1929年经济危机失业率有20%,据说现在还没触底呢,美国这一猛子要扎多深啊,奥巴马现在应该很懊巴马,而不是当初竞选时的傲巴马。

关于这场危机,大概就是凯恩斯自由经济理论缺陷所致,我不懂经济,凯恩斯理论看上去就像苹果公司那个图标,挺诱人,但是少了点什么。关于美国,我们知道已太多,有一次,我在三联书店电脑搜索一本书,输入“美国”,回车,电脑差点死机,因为结果太多了。这说明,我们对美国的了解比美国人对自己的了解还要多。并且,我们常常拿美国作榜样,来证明很多事情。

后来我又大致浏览了我书架上的书,跟美国相关的书最多,虽然不是每一本我都看过,至少我跟很多人一样,挺关注美国。阅读美国方面的书籍,我总是想象着这个国家很伟大,他们用短暂的历史创造了当今世界性的文化,也给世界提供了很多文化之外的样板。而我总是像一个白日梦者想象着有朝一日踏上这片土地,看看这个国家是否跟我在书里面看到的一样——她的伟大与残缺。

很多书籍都有局限,我几乎不看中国人写美国方面的书,原因是要么崇拜得不得了,要么嫉妒得不得了,很难把真实东西告诉我。同样,美国人自己写自己也未必就好,他们身处其中,总是看不清局限。即便他们批判自己也是带着局限,这个局限正好跟尹一聊天时提到——美国历史很短,判断什么缺乏历史感,很难让人看到未来。即便像《世界是平的》、《再造新文明》也有类似的局限,基本属于好莱坞风格。

前段时间,我一直看一本书:《美国的迷惘——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我想象着这本书应该能告诉我一个过去我不了解的美国,因为作者是个法国人。我觉得欧洲人写美国比其他洲的人写美国会更深刻一些,因为美国历史是欧洲历史的延续,当欧洲人站在自己的高度上看美国时,会看得更清楚,而在贵国就做不到,制度决定了人的思维判断方式,我们对民主的了解赶不上欧洲人,解读美国跟亵渎美国没什么区别。一个出自第三方视角看我们都感兴趣的美国,又会是什么样子呢?

至少,我明白了很多。作者贝尔纳-亨利·莱维是个美国通,他太博学了,行文风格也是天马行空,诗一般语言里面夹杂着各种典故,它不是一本学术著作,更像是一本随笔集,用他丰厚的知识功底,在一年多美国之行时间,他看到一个人们全然没有注意到的美国,他提出的问题不仅尖锐,而且预示了美国的未来。这本书2006年在美国出版,他采访时间大约在2005年,在这一年他见到了奥巴马,并且用不少笔墨谈论这个未来的总统,那时候奥巴马还没有决定竞选总统吧?

这本书主要围绕着美国民主制度展开,之所以叫《重寻托克维尔的足迹》,是因为法国人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在1831年写过一本书《论美国的民主》,很多美国人受这本书影响很大。而《美国的迷惘》其实跟《论美国的民主》没关系,只不过作者是沿着托克维尔当年走过的路又走了一遍,但是莱维看到一个跟托克维尔描述的不一样的美国,尽管这个美国一直是在民主制度下演变的。莱维更多是想探究一个有两百年民主历史的美国今天因为民主带来的问题是什么,或者说这些问题是否违背了最初民主精神,他找到了答案。

当美国向它国民之外族群宣扬他们的民主制度时,总是把民主最美好一面展示出来,而没有告诉别人因民主带来的更多问题是什么,并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当然,他们自己有时候都不知道。民主是对人权和私有财产最大限度尊重和保护,但因此会出现哪些新问题呢?

莱维没有高屋建瓴般地勾画出一个美国民主制度框架和这个框架的毛病,而是从一些具体事情入手,有时候仅仅是叙事,甚至是抒情,带着法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却时刻在思辨着民主的问题。没什么高深理论,几乎就是游记体,谈论深刻问题原来也可以如此轻松,因为莱维游刃有余。

看完这本书,你才明白,为什么莱维把书名叫做《美国的迷惘》,因为美国人搞不定的事情太多了。内容大都跟人文、政治、社会问题、种族、弱势群体有关,鲜见触及经济内容。现在美国恰恰栽在经济问题上了。所有社会问题都可以不当作问题,可一旦经济出问题,各方面都出问题了。如果说以前美国人迷惘,还像一个在青春期的孩子怀疑人生那样拧巴,现在美国人迷惘,已经不是拧巴问题了。任何一个美国人都可以提出这样一个问题:我一直热爱这个美丽的国家,她有伟大的制度,我有稳定体面的工作,平时衣食无忧,为什么在一夜之间她就被和谐了?

上面这些文字,并非想谈论民主的坏处,不同制度跟人们经历不同年龄段一样,各有各的烦恼和问题,总有解决完善的过程。这也不是说贵国“民主”制度就比美国制度优越。我想如果有一个来自外国的中国通,也到中国考察一段时间,说不定也会一针见血地写出一本书,让我们看到我们看不到或不敢面对的问题,对我们来说一定是件好事。书名和封面我都替丫想好了,叫《和谐中国》。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