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华健的《风雨无阻》是我第一次听到就开始喜欢的歌。那时我还在西北的县城上学。每年学校、父母所在的单位都会从一入冬就以各种方式组织全民练习长跑,直到元旦前后迎来一场声势浩大的长跑比赛。我从小学三年级起,几乎每年都参加这样的“越野赛”,成绩一直不错,一般都处于前10%左右。这对于体育健将型的人来说,简直不值一提。但对于我这种几乎不擅长任何体育活动的人来说,颇值得骄傲了。
那时在寒冷的冬季,每天清晨随着大队人马环城跑步,甚至跑坡度绵长的山道,我几乎一次都没有偷懒过,不会和同学朋友边谈天边溜达,也不会跑跑走走。坚持到后半途的时候,我心里总默默地想起《风雨无阻》的歌词:“给我你的全部,你是我今生不停的脚步……”
当然,那时候并不知道“你”是谁或者是什么,在那种时刻想起这首歌的全部意义,在于让自己有“不停的脚步”而已。
所以我一直无可奈何地在做“力量型选手”。需要技巧的运动,我一概不擅长。比如轮滑,很多人第一次下场,很快就能找到感觉,滑得不错。我呢,第一次的一个多小时里,起码摔了三四十跤,浑身青肿地结束。那还是刚上初中的时候。后来我不信邪,一直练,上高中时候才找到了一点感觉。进大学后,不方便去专门的场馆了,自置了双轮滑鞋,晚自习后就去东操附近滑一会儿。那时候学校有“刷协”,但是“刷协”的人一出来训练,我就躲远了去了——滑了这么久了,我也就是一个初学者的水平,被准专业选手看到了,怕要笑掉人家的大牙。
当我刚拿起村上春树这本《当我谈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时,心里并没有太多的期望。我最近有太多需要“严肃”地去读的书,所以对这本书的态度是“读着玩儿”,调节性质的。但是,拿起放不下,这本书给我的东西,绝不比我任何一本“严肃读物”小。它引发了我自己关于长跑的记忆,以及我近两年一直费劲儿在找的“生活的节奏”的再一次思考和确认。
我找“生活的节奏”有一段时间了,仔细算算,的确是近两年了。开始关注这个问题,一方面是“意识”到了——我所知道的所有做得好的人、我所欣赏喜爱的人,不论现实生活中的,还是纸面上读来的,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的节奏”;另一方面,随着年龄增长,类似“临时抱佛脚”、“连续熬夜”这样辛苦恣意的生活,对我来说,开始是变得不那么轻松愉快,继而转为令我畏惧憎恨了,既然不能够再做“短途冲刺”,因此我也必须以另一种成熟的、理智的、更加能持久的方式来走到那一个个预设的目标点。
虽然意识到这个问题,但“生活的节奏”并没有一下子就找到。我找了很久,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去调整,但是失败了很多次。比如,作息习惯的问题,饮食习惯的问题,注意力集中的问题,拖延时间的问题,耐心缺乏的问题……
有些问题最终不知不觉地解决了(被生活给收拾了)。2008年下半年以来,也许是年龄终于到了,身体、生活的很多小环节慢慢纳入有节奏的轨道。进入2009年以来,我从来没有这么有信心过,能在今年把所有的问题解决,从而在年底前踏稳生活方式的“大节奏”。剩下的只是微调了而已。
读着村上这本书,我开始领悟到我上面这种预感和信心何来——我开始有计划、有节奏地进行跑步训练了。这种自我训练开始以来,无论是体能上还是精神上,势必会有很多的改进和提升。“生活的节奏”最重要、对我来说也是最难的一环“养成运动的习惯”也慢慢建立起来了,当然就可以理解我年初的信心来自何处了。
村上在这本书里说:“我写小说的许多方法,是每天清晨沿着道路跑步时学到的。”我太能理解这一章里讲到的事情了。这对于我从前是模模糊糊的意识,村上用作家准确的、形象的语言写了出来,与更多的人分享他人生最珍贵的思考和经验。
如果你享受长跑——什么叫“享受长跑”呢?村上也好,还是他采访过的奥林匹克长跑健将也好,都有很多“今天觉得身体好沉重啊,不想跑步啦”的时刻。长跑者享受的,不过是战胜自己的惰性、身体的极限之后的那种淡淡的满足感而已。
生活中也好,工作中也好,越来越多的事情,“not over until it is over”,不可能一鼓作气地去完成了。知道自己有耐力、有气力一直能往前跑很远,是一件很踏实的事情。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43:17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1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