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莱尔是美国鲁迅研究专家,他的著作《鲁迅的现实观》于1976年在伯克莱和伦敦出版,但中文译本迟迟未能与中国读者见面,仅有一章《故事的建筑师 语言的巧匠》(An Architect of Stories and a Carpenter of Words)被乐黛云先生编入了《国外鲁迅研究论集1960——1981》。即便如此,该书在当代鲁迅研究中仍然有很重的份量,特别是海外现当代文学研究。德国汉学家顾彬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就对其进行了引用。
威廉·莱尔的这本论著十分充实。他以传记式的口吻介绍了鲁迅的出生背景、童年家庭生活、学堂生活和求学生涯,且不断提醒读者这些特别的经历为鲁迅之后的小说创造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根据威廉·莱尔的论述,我们很容易地将鲁迅抽象出以下几个形象:一个成功的小说家、批评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分子、外国文学翻译家、为精神而战斗的摩罗诗人、思想者而非行动派。书中甚至事无巨细地讲述了鲁迅是如何好学读书,甚至他的兴趣——木刻书,对其创作有怎样的影响。而他主要论述的“现实观”则体现在《呐喊》、《彷徨》中的小说以及早期的文言小说《怀旧》,并在《A Bestiary of Lu Hsun’s Fictionalized World》一章中做出了集中的讨论。
威廉·莱尔的分析方法让人印象深刻。他将这些小说看作一个整体,把小说人物分为:知识分子、女人、劳动者(Service occupation)、反抗者(不论清醒抑或理智)和普通人。其中,每一类中又分出好几小类,如:将“知识分子”再分为传统型、现代型、介于二者之间型;将“女人”再分为中产阶级城市中的女人和底层乡村劳动妇女。每个小类中,他通过引用、概述或分析鲁迅的小说加以对观点的支持。这种仔细的考察方式是国外鲁迅研究中少有的。但是对此我们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正是威廉·莱尔的译介,英文读者们才开始对鲁迅或狂人熟络起来。此外,《An Architect of Stories and a Carpenter of Words》一章也体现了他的研究方式,他将“分类”进行到底,对于结构、叙事、语言等等都做出了颇有见解的评论与分析。
在最后的总结中,威廉·莱尔认为鲁迅的“现实观”显然是“爱之深,责之切”。(His vision of reality was not won without pain and loss. He viewed Chinese society with a mixture of indignation and compassion; he condemned it so bitterly because he loved it so well.)面对这个缺乏“诚”与“爱”的社会,面对缺乏同情心、麻木冷血的民众,鲁迅试图通过小说来唤醒“铁屋子里的人”,即便要面临“人醒了却无路可走”的尴尬境地。虽然威廉·莱尔对于鲁迅散文和杂文的研究显得有些苍白,并且对文本的分析和归类似乎有些简单,但这并不妨碍他以一个美国人的视野讲述一个中国人的故事。同时,他也没有将流行的西方文学理论对鲁迅的作品进行生搬硬套,唯一可见的是他提及“底层劳动妇女是鲁迅现实观的一个亮点”时用的“Feminism”。在这个理论过剩,学术流行语泛滥的时代,能看到这样一本质朴、诚恳的研究著作难能可贵。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41:16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70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