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论语《做人的学问方是最大的学问?》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40:43
  • 61

外研社出版的这套英汉对照大师经典文库,其实我只看了这本《论语》(《The Analects》)。

这个版本最值得称道的也许不是翻译,而是价钱,10.9,平易近人。没有中文注释,英文翻译得虽大致意思差不多,但神韵却没有出来。不过本文并不是要来探讨文本如何,所以论述下我看完书的粗浅想法。

关于孔子,定论是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但奇怪的是我从小学至大学,同学数百人中居然无一人“喜欢”孔子。

——这真是微妙而奇怪的矛盾。

好好看一遍《论语》才发现他是个可爱的小老头。关于“仁”的叙述,孔子给出了一说79种,一说109种解释,著名的有:“仁者爱人”“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等等解释。但纵观全书,我感觉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守礼。

我并不是故意要和我们的教育唱反调,大家都说“仁”是核心,我却偏偏要说是守礼。只是私以为不能以论述的次数来代替论述的重点,或者说论述的原因以及体系。“守礼”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核心的“礼”,可以理解为行为准则道德要求,一是方法论“首”,顺从不逾越。那么“礼”又是什么?

“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他对于周的崇敬之情溢于言表。这套礼体现在生活中则是重视细节性礼仪,比如“席不正,不坐”“升车,必正立执绥。车中不内顾不疾言不亲指。”,体现在国朝大事中,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最后下结论:“不学礼,无以立”“克己复礼”。礼这个东西,必然是变化着的——孔子其实也感觉到了礼的崩毁,但他提倡复古,以至后来众多的儒家信徒都信奉古必胜于今,言必称尧舜时代最好,从那时数到自己时代则是江河日下,民风不古,及至晚清,仍有顽固派坚守祖宗之法不可变。繁琐的固定的礼节有没有好处?必然是有的。按照孔子的美好畅想,君有君该有的样子,爱人,臣有臣该有的样子,忠君,父有父该有的样子,慈爱,子该有子的样子,孝顺,于是整个社会和谐了。虽然孔子本身并没有要极力缔造维护等级观念的意思,但客观上发展到孟子那里,就斥骂别人“无君无父,是禽兽也”,以后众多反抗君权父权的人,从此就都变为“禽兽”了。礼的根本是表达尊重,同时隆重的礼仪又有威严性观赏性,一味刻板遵守,发展下去会如何?把礼作为兹事体最大的国家下场如何翻翻历史书不言自明。

提出“礼”不从不守也是无用的,那么就要“克己”“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可爱就在于:他假设人是可以教化一心向上安于所处的地位恪守本职的,对待小人也只是有个无奈的态度“难养”和一个口号“其身不正 ,虽令不从”。他大概不知道,后来又那么多那么多年的信徒却不问对不对,只管“学而不思”顺着他的思路一直走到黑。孔子最基本的思想私以为是针对全体阶级,但后来却不幸地压倒了所有的被统治阶级,让他们安于现状“安贫乐道”感叹自己是孝子顺民,这种麻木性简直可以比得上宗教。统治阶级谁还记得什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自然都是期望一方面自己尽力压榨一方面民众不闹事多捐税的好。儒家思想,慢慢变了味。孔子曾说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只怕他泉下有知难以再“不亦乐乎”了。

孔子一手创立儒家思想,他自己积极入世的态度影响了整个士阶层,发展到后来儒士都有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伟大宏愿(就我个人以为士当国君只怕更可怕,比如王莽),讲求内圣外王。不过真要我说(虽有现代人批评古代人的马后炮之嫌),真该推崇的是被誉为“西方的孔子”苏格拉底再传弟子亚里士多德的“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以及“己所不欲,‘慎’施于人”的思想。

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