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至少朝封面有目的地看了三次才记下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 Nabokov)这个名字.我不打算讨论引起的有关道德或社会责任的话题,因为那些无法引起我任何的共鸣与兴趣。我只急切地想了解这位认为陀斯妥耶夫斯基(MY FAVOR)几乎所有作品都是垃圾的狂妄作者,以及想弄明白他说的下面这句话的意思:“虚构作品的存在理由仅仅是提供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狂乐的感觉,这是一种在某地,以某种方式同为艺术(好奇、温柔、仁慈、心醉神迷)主宰的生存状态相连的感觉。”
纳博科夫不是亨伯特.亨伯特,却又创造出这个真实、连贯回忆、细节的《洛丽塔》,按照常理来说,令我费解(洛丽塔的网球拍),我只好暂且(进一步证实前)——实在不想从我贫瘠的词库中总是抽出“天才”这个词——形容他为“有天赋”的作家。就《洛丽塔》而言,除了洛丽塔和全国旅行,引起我注意的是那些半遮半掩的隐喻,似乎漫不经心,有的根本就不打算让读者知道(也无法知道,因为你被耍了!)。心底里潜藏着一只玩世不恭的恶魔,他让我想起了……
纳博科夫不喜欢所谓“19世纪现实主义”传统(我与他背道而驰),尤其反对“逼真”地模仿现实。他的名字拗口难念,因为他是俄国人(后来才移民美国),出生与沙皇时代彼得堡名门世家,从小受良好教育。阅读过《安娜.卡列尼娜》,承认对福楼拜的恭敬。由此看来,他不可能不受到现实主义的影响,忧郁的俄罗斯民族性,那个词叫什么来着?
我还未体会出别人归于他作品的“挪揄式模拟”,以近“深处含有真正的诗意”。但我十分期待贵族女人,并在不怀好意地微笑了——“如果一个坚定地弗洛依德分子要溜进来,他或她就得小心小说中四处设了许多残酷的陷阱。”
本文由作者笔名:小小评论家 于 2023-03-26 10:38:58发表在本站,文章来源于网络,内容仅供娱乐参考,不能盲信。
本文链接: http://www.w2mh.com/show/369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