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书评> 正文

金色笔记《文学、女权主义及中国农民》

  • 小小评论家小小评论家
  • 书评
  • 2023-03-26 10:34:45
  • 84

半个多月,终于把《金色笔记》读完了。

尽管已经心力交瘁,还是不能完全消化。

这本书让人难以理解的不是它所涉及的历史、国家、政治、人物以及社会主义、资本主义等思潮,而是那些满含着哲理并暗含着作者心理的意象和场景。这些让我不胜其扰。

《金色笔记》其书——兼顾宏大与细腻

必须承认,无论在表现现实世界风云变幻的局势(20世纪50年代),还是在探索人的纷繁复杂的内心世界,这都是一本值得称道的书。可以说,它同时可以被称作批判现实主义和先锋文学的巨著。

在文学表现方面,它的突破不在文字,而是在形式。以自由女性为纲,穿插着主人公安娜的红、黑、蓝、黄四种笔记,分别代表她的政治、作家、精神、爱情生活。在这些笔记里,作者把安娜一分为四,以这种形式上的分裂来表现主人公人格的分裂,以无章法的叙事来表现她内心的混乱。最后,作者让这四本笔记合为一体,政治、作家、精神、爱情生活复归融合,暗示主人公心灵的救赎。最奇妙的是,作者创造了安娜这样一个角色,作为自己的影子;又让安娜创造了一个角色——爱拉,来作为安娜的影子;还写了很多个小短篇,以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位主角,每一个故事看似独立,其实都是在写安娜。这样多重身份、多个角度的立体展现,让人物的性格更加多元和复杂。也暗示着,人其实有多个自我,但是有时候连自己都未意识到。

很遗憾我没有专修中文,否则也许会对作品的文学价值做些更专业、更深刻的剖析。

此书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便是作者运用意象、比喻和梦境来表达思想的巧妙。比如“推大圆石”:一座高高的山上,一群人在推着一个石头上山。山顶上,有早已到达的人在微笑着俯视着他们,这些人便是这个时代的伟人,他们总是先于一般人到达更高处,然后微笑俯视着后来者的奋斗。大圆石被缓慢地推着上山,时不时会发生些意外让圆石一次一次地跌落,后又被前仆后继的人们奋力再次推上去。如此反复。读到这里,我想到了马爷爷“历史是螺旋式上升的”以及“人民群众是历史前进的力量”的哲学理念。其实,我们每个人都在扮演漫漫人类发展史中推大圆石的角色吧!

再比如“行刑者与受刑者的角色互换”:在一位行刑官正要发号施令处决犯人时,忽然传来犯人一方胜利的消息,于是行刑官和犯人互换了角色,最后被处决的是行刑官。这个场景,作者也许想要表达政治无是非之分,只有成败之别,这是个颇具讽刺意味的场景,作者显然对这样的局面深表不满和忧虑。不过,除此之外,我天马行空的脑袋还找到了另外一种解释:生活中,我们每个人不都是同时在扮演“审判者”和“被审判者”的角色么,或者可以说每个人都既是“I”又是“me”,我们以自己的价值观审视别人并对他们做出判断,同时又被别人用他们的价值观加以审视并做出判断。

类似这种寓意深刻的场景还有很多,而展示安娜或者作者内心活动的梦境更是数不胜数,但是很遗憾,那些梦境我看的基本是似懂非懂——因为它们本身的扑朔迷离,因为作者的含蓄隐晦,因为我自己的理解力尚待加强,还因为对这连篇累牍因心力交瘁而产生的不耐烦情绪~~~种种种种原因。总之,我为未能参透作者而深感遗憾。

有人说,一本书的完成是由作者的写作和读者的解读共同完成的。而我想,对一本好书的评判,不能仅看它的情节是否引人入胜、它的文字是否华美瑰丽,更重要的是,它是否经得起推敲。也就是说,让读者每看一遍都会有不同的感悟,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它都能带给读者以思考。《金色笔记》绝对能打开人的思维的发动机,但它也会让人筋疲力尽。思考,是这世界上最累人的运动。所以,说实话,在短期内,我不打算再读第二遍。但在以后的什么时候,我会再次捧起它,一定。

自由女性和女权主义——被误读的词汇

“自由女性”作为贯穿全书的纲,自然也是作者表现的重点。“自由女性”散布在这书的角角落落,主人公安娜和她的朋友摩丽都声称自己是“自由女性”。我不知道作者怎样定义“自由女性”一词,但是纵揽全篇,书中的自由女性们恰恰成为埋葬这个词语的罪魁祸首。也许,莱辛本身是对这世界上是否存在“自由女性”心生怀疑的。就像译者陈才宇先生所说,或许作者的初衷是,“以标榜女性的自由为幌子来证明女性的自由是非现实的乃至荒谬的”。

陈才宇先生的看法我部分赞同,但我不认为女性的自由是荒谬的。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自由,任何自由都是相对的。既然“女性自由”是自由的一种,那么它当然也是相对的。

女性的自由当然存在,但是这是一种相对的自由。

“女权主义”也好,“自由女性”也好,世俗对这些名词普遍存在误解。“女权主义”不是要女性独自撑起一片天,甚至把男人们踩在脚底下或者与男人为敌。“女权主义”是一种对女性权利和独立的呼唤和争取,并没有与谁为敌。陈才宇先生的这句话我还是颇为赞同的,他说“男女的世界是一个相辅相成的世界”。

这世界有男人和女人组成,上帝创造了男与女两种性别,让它们各有所长,只有男人和女人相互尊重相互理解,这世界才能和谐。但是不幸的是,在过去的那些个世纪里,男人是无视女性的尊严的,所以女性要争取自己的权利,于是提出了“女权主义”这个口号,只是为了要回原本就属于自己的尊严和权利。当然其中也不乏极端主者。这很正常,只要是人,就很难避免极端主义。但极端主义者毕竟 是少数。

争取女性的自由其实就是在争取男女平等,男女平等并不是男女等同。这不是在玩文字游戏。男女平等是在承认性别差异所带来的生理及心理差异的基础上的平等,并不是一味地要求男女要做一样的事情、承担一样的责任——这样的要求是不可能的,也是不合理的。

马爷爷不是说过么,同一是包含着差别的同一,同一中有对立,对立中有同一。和谐,强调包容、协调,但不是否定差别,而是调和对立促使双方相互融合。(感慨:马爷爷真是伟大的智者!)

中国农民——中国历史上最坚忍的民众

最后捎带着提一句,莱辛在书中偶尔提及中国,而一旦提及中国必然提及中国农民,口吻不乏褒扬。想想也是,五十年代新中国刚刚诞生不久,正在进行的轰轰烈烈的社会主义建设运动相必在世界上产生了轰动影响。而中国共产党的江山可是党带领着广大农民兄弟姐妹打下来的啊!我想,如果我是1949年的《时代》主编,一定把***作为封面人物,把“中国农民”作为一个整体评选为当年影响世界的十大人物之一。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史上,中国农民至少做出了四大贡献:一是跟着共产党打江山,建立了新中国;二是建国后,实行城乡二元体制管理,工农产品剪刀差,支撑城市工业发展;三是改革开放后,低价征收农民土地(当然也包括一各项名目变相强占强买你土地),牺牲农村利益先让城市富起来,“农村要服从这个大局”;四是世纪末直到现在,为了支持沿海及发达城市的服务业、制造业、建筑业、基础设施的发展,大量农民工背井离乡,干着最脏最累最没有尊严的活儿领着最微薄最没有保障的工资;而代价不仅限于此,还造就了4700万“体制性寡妇”以及庞大数量的留守儿童和留守老人。

而现在,沿海及发达城市经济萎缩,工作岗位锐减,大量农民工失业或面临失业,而某些城市领导们和部分黑心学者们喊着“为了城市治安及稳定”、“规范城市人口管理”的口号,劝告农民工回乡务农或自主创业。奶奶的,当初用人家时怎么不嚷嚷着“治安、稳定、规范”?现在看到形势不好了,就把人家一脚踢开?人家农民工也是人也有人的尊严凭什么让你呼之即来、挥之即去?人家也是正正当当中国公民,和城市人一样享有宪法赋予公民的一切权利,宪法哪里规定限制人口自由流动了?哪里规定农村人不能去城市找工作了?

奶奶的,不感恩也就算了,但是做人要厚道啊!

不知不觉又扯远了,只是读着莱辛笔下光荣的农民形象,想象着现在农村和农民的尴尬处境,不免心生些许感慨。

唉,中国农民不富起来,中国的富裕也只能是表面繁荣。

阅读全文